暑期伊始,为追寻英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冀”往红途队踏上了被誉为华北“小泰山”的河北省井陉县挂云山。山石壁立间,雾色缭绕中,这座矗立在冀中大地的山峰,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一座镌刻着民族气节的精神丰碑。
拾级而上,山间奇石突兀,崖壁如削。行至山顶的跳崖台,脚下千仞绝壁令人屏息,80余年前的悲壮场景仿佛在眼前重现。1940年9月6日,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告捷后,八路军主力向北转移,李鸿山奉命带领第三中队驻守挂云山牵制日军。本应带领群众转移的妇救会武装干部吕秀兰,主动请缨留下抗敌。这支由八路军战士、民兵、妇救会成员甚至儿童团组成的队伍,在武器简陋、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凭借山石作屏障,坚守阵地整整一天,打退日军多次猛攻。
当日军察觉山上并无主力、调集飞机大炮发起总攻时,牵制任务已圆满完成。吕秀兰带领康三堂、李书祥等民兵掩护战友突围,最终因敌众我寡陷入重围,仅剩六人。面对日军“抓活的”叫嚣,吕秀兰果断砸毁枪支,率先纵身跳崖,15岁的康三堂、16岁的李书祥紧随其后,刘贵子、康英英、康二旦也相继跃入深渊。六位壮士以血肉之躯践行了“宁死不降”的誓言,用生命守护了山河。
在山顶的烈士纪念亭前,小队成员驻足凝视。六角凉亭内,杨成武将军题写的“挂云山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铿锵有力;六棱石碑上,臧伯平“抗敌殉国足英豪,千古垂名励后曹”的题词熠熠生辉,诉说着对英雄的敬仰。聆听当地老者讲述烈士事迹,众人无不热泪盈眶,回去后即写下多篇千字文章,包括《苇荡里的雁翎队:白洋淀上的抗战记忆》,并在学院公众号进行转载
此次挂云山之行,让小队深刻理解了“舍生取义”的重量。六位壮士在命运悬崖边筑起的钢铁防线,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缩影。作为新时代青年,当铭记英雄事迹,传承爱国情怀。(投稿人:蔡梓涵 宫梦佳 焦家祺 孙子珍 刘宇婷 狄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