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空巢老人数量的持续攀升,“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成为破解乡村养老难题的关键举措。湖州师范学院“银龄心声,‘青’力相护”助老实践团聚焦浙江省乡村养老现状,启动了针对乡村“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的大型调研活动,旨在深入了解空巢老人实际需求,为完善乡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实践路径。
本次调研以浙江省11地市为范围,兵分两路同步推进。其中,10名专业调研志愿者奔赴湖州市,重点在吴兴区道场乡菰城村、施家桥村,东林镇东华村、东南村、保卫村以及德清县龙凤村等典型乡村开展为期5天的实地走访。这些村庄各具乡村特色,既有依托文旅资源发展的村落,也有传统农业村落,其养老服务建设情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与此同时,40名返乡志愿者正于7月1日-7月31日期间,在浙江省其余10个地级市的典型乡村展开调研,形成“点面结合”的调研网络,全面覆盖浙江乡村养老的多元场景。
调研过程中,团队创新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生活照料、医疗保障到文化娱乐,全方位捕捉空巢老人的真实诉求。在湖州吴兴区道场乡菰城村,志愿者们与老人围坐闲聊,记录下他们对“家门口”养老服务的期待;在东林镇保卫村,调研团队通过细致的问卷调查,统计老人们在日常起居、慢病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需求;而在德清县龙凤村,则深入挖掘特殊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为后续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积累素材。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真正让养老服务‘落地生根’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无论是湖州的菰城村、施家桥村,还是其他地市的乡村,调研数据都将被系统分析,用于剖析乡村“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中的设施配套不足、服务供给不均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团队将结合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提出涵盖生活照料网点优化、医疗资源下沉、文化活动阵地建设等多维度的优化路径,让养老服务真正走到老人“家门口”。
此次调研不仅是对浙江省乡村养老现状的一次全面“体检”,更将为全国乡村“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经验”。随着调研的深入推进,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乡村养老图景正逐步清晰,为推动乡村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