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风-61”洲际导弹的巨轮碾过天安门广场的红毯,当“LY-1”激光武器的锋芒划破长空,2025年九三阅兵的壮阔图景,与80年前抗战烽火中的武器影像形成跨越时空的强烈对照。这场盛典不仅是对胜利的纪念,更是对历史的回应——从“万国牌”武器的窘迫到自主装备的辉煌,从生存抗争的绝境到和平发展的坦途,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硬核实力开启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新起点:从“弹药匮乏”到“体系自主”的历史跨越
80年前的华夏大地,装备差距是横亘在抗战军民面前的天堑。中国重武器全靠进口,精锐士兵每月仅能分到20发子弹,新兵半年未必能摸上枪。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万国牌”武器,既是浴血抗争的见证,更是国力衰微的无奈印记。
今年九三阅兵展示的45个方队,彻底改写了这一历史。从“东风-61”“巨浪-3”构成的“三位一体”战略威慑体系,到“鹰击”系列高超声速反舰导弹的精准打击能力;从功率达300千瓦、5秒可熔毁高速目标的“LY-1”激光武器,到全域覆盖的无人作战装备集群,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实现了从单一武器到作战体系的全面自主。这种跨越,让“飞机不够飞两遍”的往事成为历史注脚,更标志着中国已站在国防自主创新的新起点,拥有了捍卫和平的坚实底气。
新硬实力: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守护”的能力蜕变
武器装备的迭代,本质是国力与信念的升级。抗战时期,因缺乏制海权和制空权,我军承受着战列舰远程炮火的无情轰击,许多士兵未及见敌便壮烈牺牲。彼时的武器,仅是保家卫国的“盾牌”。
如今的装备体系,早已成为守护和平的“利剑”与“坚盾”。陆军的99B主战坦克实现信息赋能与重火打击,191远程箱式火箭炮集战役战术打击于一体;海军的新型特种水雷可自主识别攻击,无人潜航器成为海上奇兵;空军的五代机编队与无人僚机协同作战,构建起全域防空网络。这背后正是中国装备从“防御型”到“攻防兼备型”的蜕变,是科技实力与工业能力的集中爆发。这种硬实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践行“以武止战”的和平理念。
新征程:从“战场荣光”到“基层躬耕”的精神传承
在社区工作岗位上,我对“装备”的理解有着特殊感悟。抗战时期,先烈们的“装备”是手中的步枪、心中的信仰;如今我们的“装备”,是服务群众的电脑系统、化解矛盾的沟通技巧、保障民生的政策手册,我们用数字化工具实现“网格管理、精准服务”,正是装备精神在基层的延续。
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传承精神。战旗方队中每一面旗帜承载的英烈故事,提醒着我们:伟大抗战精神不仅凝结在武器装备的进步中,更融入在平凡岗位的坚守里。作为基层工作者,我日常负责的养老服务登记、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看似琐碎,实则是筑牢社会根基的“毛细血管”。我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守护着社区的平安和谐,这正是对“不畏强暴、坚忍不拔”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
当8万羽和平鸽掠过天安门广场,当《义勇军进行曲》在耳畔回响,装备的变迁早已超越器物本身。80年前,先辈用血肉之躯弥补装备差距;80年后,我们用自主创新筑牢和平屏障。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工作者,我深知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既需要“东风”护国安邦,也需要基层脚踏实地。唯有将抗战精神融入每一次服务群众的实践,方能让胜利的光芒照亮更远的未来,让和平的根基愈发坚实。(小龙马乡 张昊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