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五台山体育场的雨幕中响起万人大合唱,当“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梗图刷爆社交平台,当扬州球迷持球票免费畅游常州景区……2025赛季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早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一场覆盖近10亿人次的文化盛宴与社会狂欢。这场发源于江苏的足球赛事,以文化为内核、传播为引擎、民生为落点,不仅重塑了地方体育赛事的发展范式,更彰显了文化赋能社会发展的强大势能。
从赛事符号到地域认同的精神纽带
苏超的核心突破在于将足球赛事转化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让“江苏十三太保”的文化个性在赛场内外充分释放,构建起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赛事与文化的深度绑定形成了独特的“苏超文化密码”。组委会以“一城一队一文化”为核心定位,将城市特质精准植入赛事肌理:徐州打造“大汉遗风”主题球场,让楚汉文化在绿茵场焕发青春表达;苏州以微缩园林装饰看台,将江南雅致融入竞技激情;扬州则借“早茶德比”话题,让淮扬饮食文化成为赛事热议焦点。传统节日更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第三轮“端午大战”中,《“美酒加香醋,一分又一分”》等创意稿件将赛事与端午习俗、地域饮食深度融合,常州与扬州的对决被包装为“炒饭德比”,让赛事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这种文化植入并非简单叠加,而是转化为全民参与的互动狂欢。主流媒体联动13地分社推出“城市Battle海报”“苏超对诗”等系列内容,徐州与宿迁的对决被演绎为“楚汉之争”的现代续章,南京与苏州的较量化作“古都新府”的文化对话。网友自发创作的方言解说、城市文化梗图等二创内容持续发酵,形成“官方造梗、用户玩梗、全民传播”的文化传播闭环,让原本分散的地域文化符号凝聚成“江苏文化共同体”的鲜明标识。正如文化学者所言,苏超成功让足球成为地域文化的“流动展台”,使文化认同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
主流媒体引领的全民传播生态重构
苏超的现象级破圈,本质上是一场传播理念与实践的创新革命,主流媒体以“不端着”的姿态主动破局,构建起官民同频的传播新格局。
议程设置的精准卡位抢占了传播先机。赛事开赛之初,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敏锐捕捉到网友的地域梗互动,当晚即成立专项工作室推出脱口秀视频,次日发布深度解读文章首提“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迅速抢占话语制高点。这种“闪电响应”模式打破了传统体育报道的滞后性,使主流媒体从赛事旁观者转变为议程设置者。在传播策略上,“接梗玩梗引导梗”的理念彻底消解了官媒刻板印象,13地分社联动推出的“城市对歌”“江苏十三宝”等内容,带动各市官号主动下场互动,网友盛赞“就喜欢新华日报这种接地气的风格”。
多元传播矩阵构建起立体传播网络。平台层面,形成“图文+短视频+直播+创意海报”的全形态内容体系,单场赛事直播最高观看量达700万次,南京对阵无锡的雨战直播吸引500万人次观看,热度反超部分国际赛事。互动层面,通过弹幕实时互动、数据可视化呈现等方式再造“云观赛”社交场景,推出的专题表情包实现对年轻群体的精准覆盖。裂变层面,“谁是真南哥”“楚汉千年巅峰之争”等话题持续发酵,带动#苏超最新排名、#等微博话题阅读量轻松破亿,形成“内容引爆-用户二创-全民传播”的良性循环。这种传播创新不仅放大了赛事影响力,更探索出主流媒体引导公共舆论、激活文化活力的新路径。
社会价值:从流量红利到发展动能的多维转化
苏超的深远影响远超文化传播范畴,其在拉动经济、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民生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为地方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赛事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强力引擎”。文旅融合模式成效显著:盐城推出“观鸟+观赛”套餐预定量突破2万单,镇江凭球票享景区免票政策带动夜游人数增长3倍,常州更是以“输球不输格局”的智慧推出景区免费游,吸引6万扬州游客到访。消费拉动效应尤为突出,前六轮赛事带动文旅消费达379.6亿元,第五轮比赛期间10城主客场商圈团购订单量环比暴增103%,常州萝卜干等地方特产因赛事销量翻倍。商业开发形成良性生态,江苏银行通过总冠名实现日均千万次曝光,信用卡开卡量增长37%,洋河、今世缘等本土品牌绑定城市战队实现精准营销,构建起“赛事IP-企业赋能-消费升级”的商业闭环。据预测,整个赛季创造的综合经济效益超3亿元,单城平均增收逾2000万元,彰显了体育赛事的经济乘数效应。
全民参与重塑了社会活力与城市认同。赛事的草根属性极具感染力,516名参赛球员中65%为业余爱好者,外卖员、程序员等普通民众与职业球员同场竞技,诠释了“全民足球”的真谛。创新规则更显人文关怀,“单场净胜球超8球即终止比赛”的规定既保障公平又兼顾观赏性,体现了赛事组织的温度。这种全民参与性推动城市竞争转化为情感共鸣,“江苏十三太保”从网络调侃变为“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城市发展共同体,强化了民众对“经济强省”“文化大省”的身份认同。
从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到社会发展的价值赋能,苏超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以足球为媒介,精准把握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创新了全民参与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场赛事证明,地方体育IP的生命力不在于投入规模,而在于是否扎根文化土壤、回应民众需求、创新传播表达。当足球的热血与文化的底蕴、民生的温度相遇,便产生了穿越圈层的强大力量。
苏超的探索为新时代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唯有将文化基因融入发展实践,以创新传播激活文化活力,用民生导向锚定价值坐标,才能让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苏超所开创的“文化+体育+文旅+消费”模式,为更多地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体育之美、文化之韵、民生之暖在更多城市绽放光彩。(作者: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韩小雅 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