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企业治理体系中,纪检监察工作承担着监督执纪、护航发展的重要职责,而警示教育作为其核心手段之一,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科学引导,帮助企业干部筑牢思想防线,树立底线思维、规矩意识与正气品格,进而保障企业决策透明、运营规范,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然而从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的实践来看,警示教育仍存在诸多短板,不仅削弱了自身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体效能。
从教育对象来看,“一刀切”现象较为普遍。国有企业内部岗位层级不同、权责分工各异,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员与普通职工面临的廉政风险点存在明显差异,但部分企业开展警示教育时,未根据对象的权责特点进行分层分级设计,将同一套内容、同一种形式施加于所有职工。这直接导致两类问题:一方面,手握决策权、审批权的关键岗位人员,难以接收到针对自身岗位风险的深度警示内容,无法形成精准的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无实际权力的普通职工认为廉政风险与自身无关,将警示教育视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任务,参与时态度消极、被动应付,既无法实现思想层面的自我约束,也造成企业人力、时间等资源的浪费,背离了警示教育的初衷。
在教育内容上,“脱离实际”的问题突出。部分国有企业开展警示教育时,过度依赖上级部署的“通用教材”,机械照搬政策文件、理论条文,或简单罗列其他行业、其他企业的案例,未能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业务流程与历史廉政案例进行内容定制。这种与企业实际脱节的教育内容,无法让职工产生“代入感”,难以引发思想共鸣,最终使警示教育沦为“纸上谈兵”,无法切实解决企业自身的反腐倡廉问题。
从教育方式来看,“单一化、模式化”的弊端尤为明显。当前多数国有企业的警示教育仍停留在“观看纪录片+集中开会+书面测试”的传统模式,组织职工集体观看廉政警示片后,由领导宣读文件精神,最后通过纸质测试检验“学习成果”。这种方式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感,难以适应新时代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的认知习惯。在信息传播日益便捷、内容形式愈发丰富的当下,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无法调动职工的主动参与意识,甚至可能引发抵触情绪,导致警示教育“左耳进、右耳出”,难以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将纪检监察工作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理念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一方面,要强化思政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职工的岗位需求、职业发展诉求与思想动态,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提升企业凝聚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为职工提供成长平台、吸引高素质人才,更能为纪检监察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减少廉政风险的滋生土壤。
另一方面,要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创新。其一,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案例研讨、跨企业交流等方式,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使其既掌握纪检监察的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又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流程,能够精准识别廉政风险点;其二,深化警示教育“精准化”改革,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职工设计差异化教育方案,结合企业自身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让教育内容更“接地气”;其三,创新警示教育形式,引入多元化载体,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制作警示内容,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与参与感;其四,推动跨部门协同监督,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审计、财务、法务等部门的监督资源,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反腐倡廉工作格局,将廉政建设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防范因职工思想意识薄弱引发的企业经济损失。
总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中的警示教育,需在正视现有问题的基础上,以“精准化、个性化、创新化”为方向优化实践路径,同时结合思政教育与企业改革需求创新工作理念,才能真正发挥“预警”“纠偏”作用,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河南平宝煤业有限公司纪检审计部 胡东辉)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