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教育领域,长沙医学院正以蓬勃之势不断崛起,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与潜力。这所全国第一所民办医学本科院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着重要力量。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长沙医学院在这方面成绩斐然。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 。在课程建设上,更是实现了重大突破,两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别是李艳辉教授的《阿司匹林固体制剂生产虚拟仿真实训》和罗玥佶教授的《医学生物化学》。《阿司匹林固体制剂生产虚拟仿真实训》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将复杂的制药工艺逼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实践学习体验;《医学生物化学》则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化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此外,学校还建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构建起了层次分明、质量上乘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长沙医学院构建了“校 - 院 - 企”协同育人体系,依托240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包括1所直属附属医院和4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 。直属附属第一医院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2024年启动三甲评审并建成创伤中心,新增的泌尿外科一次性输尿管电子软镜技术填补了区域空白。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实现了专业实习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护理学专业2024年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显著提升,公共卫生类更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32%,为学生的职业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
科研实力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沙医学院在科研方面成果丰硕。2024年临床医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全球前1%,2025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也迈入这一行列,现有136篇ESI论文,总被引频次高达5116次 。截至目前,学校已发表SCI论文1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达30余篇,高被引论文40余篇,学科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学校持续发力,建有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医药农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中医药农业生物基因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院士工作站4个,长沙市技术创新中心1个 。依托这些平台优势,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272项,为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中医药农业成果转化中心建成,中药化妆品生产车间重新规划,中药渣饲料、艾叶等中药饲料、中药肥料、马醉木生物有机农药、中药蚊香、脚癣康、灰指甲清、除螨灵、中药络合碘及万草康系列洗浴产品等科研成果成功落地,真正实现了“科研为民”。在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学校的“创新技术引领中医药农业产业化:中药纳米复方制剂除螨灵与脚癣康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受邀参展,中药纳米复方制剂除螨灵还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金奖,充分彰显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长沙医学院以医学教育为主,医学、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立项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3个,其中临床医学与药学作为湖南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应用特色学科,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学校围绕中医药农业科学研究全面启动临床医学、药学等11个ESI前沿学科建设,目标明确,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推动“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的顶尖行列,同时提升“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免疫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致力于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学科高地。
长沙医学院在医学教育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与进取,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长沙医学院将继续秉持“千年长医,济世惠民”的办学宗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在医学教育领域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长沙医学院:梁嘉林,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