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理论建构与培育路径研究——基于人本主义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

2025-09-23 13:55:42   来源:今报在线

延边大学  赵兴艳

摘要

在高等教育“去中心化”与学生主体性觉醒的双重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已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与未来发展潜力的核心指标。本文以人本主义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为双重视角,系统解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理论内涵,明确其“目标设定-执行调控-反思优化”的三维结构模型,并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面临的“认知偏差”“动机弱化”“意志薄弱”三大核心困境。研究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本质是“个体在外部环境支持下,通过内在认知调节实现目标的动态过程”,基于此,从“认知重塑、动机激发、意志强化”三个维度提出理论化培育路径,为高校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人本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理论建构;培育路径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高校管理模式逐渐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赋能”,学生需自主应对“时间分配、学业规划、人际交往”等多维度挑战。相较于中学阶段“教师主导、家长监督”的外部管理模式,大学阶段的“自主空间扩大化、任务目标模糊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系统的自我管理认知与方法,出现“学业拖延、时间无序、目标迷茫”等问题,不仅影响学业质量,更制约其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从理论层面厘清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探索科学的培育路径,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现有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多聚焦于“实践技巧总结”,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与结构化分析。本文引入人本主义与社会认知双理论视角,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填补了“自我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不足”的空白,同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推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向“系统化、深度化”发展。

实践意义

通过理论解构明确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核心要素与困境根源,提出的“认知-动机-意志”培育路径可直接为高校“通识课程设计、辅导员工作方法优化、学生自主发展指导”提供方向,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自我管理认知,掌握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最终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掌控’的转变”,为其步入社会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3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研究方法

- 文献研究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大学生自我管理”“人本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炼核心观点,为理论建构提供基础。

- 理论分析法:以人本主义理论“自我实现”内核与社会认知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为逻辑起点,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解构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结构与运行机制,形成理论化分析体系。

理论框架

- 人本主义理论: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罗杰斯“来访者中心疗法”为核心,强调“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自我管理的本质是“个体在尊重自身需求与价值的基础上,主动追求目标的过程”,为分析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来源”提供理论支撑。

- 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由“个人因素(认知、动机)、环境因素(外部支持、评价)、行为结果(反馈、强化)”三者交互作用决定,为解析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执行调控与反思优化”过程提供逻辑框架。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理论内涵与结构模型

2.1 核心概念界定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起源于“组织行为学”,后延伸至教育领域,其核心是“个体在无外部强制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自主规划、调节、监督,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与“外部管理”相比,自我管理具有三大特征:自主性(主导权归个体所有,无外部强制)、目标性(以实现具体目标为导向,非盲目行动)、动态性(需根据环境变化与执行反馈调整策略,非一成不变)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结合大学生群体“半社会化、学业与发展并重”的特征,本文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定义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为实现‘学业进步、人格完善、社会适应’的综合目标,通过自主认知、调节、监督,对自身时间、学业、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动态优化的能力”。其核心指向“个体在复杂环境中,平衡多元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而非单纯的“时间管理或学业规划技巧”。

2.2 基于双理论视角的内涵解构

人本主义视角:自我管理是“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在满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等低层次需求后,会追求“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即“发挥自身潜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对大学生而言,自我管理正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 从“需求动机”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本质动力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而非外部压力(如家长催促、教师要求)。例如:学生主动制定“考研复习计划”,源于“提升自我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的内在需求,而非单纯为“应付家长期待”

- 从“价值导向”看,自我管理需尊重“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的兴趣、目标、需求不同,自我管理模式应个性化,而非“统一标准”。例如:擅长学术研究的学生可侧重“科研时间分配”,热衷实践的学生可侧重“社团活动与实习规划”,这与罗杰斯“尊重个体独特性”的理念高度契合。

社会认知视角:自我管理是“三元交互”的动态过程

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自我管理执行)、个人因素(自我管理认知与动机)、环境因素(外部支持与评价)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

- 个人因素主导行为方向:学生的“目标认知”(如“明确考研专业”)与“自我效能感”(如“相信自己能坚持复习计划”),决定其自我管理的“目标设定与执行意愿”。

- 环境因素影响行为过程:高校的“学习氛围”(如“图书馆学习人数”)、“资源支持”(如“考研辅导课程”)、“他人反馈”(如“老师的鼓励、同学的竞争”),会影响学生自我管理的“执行效率与坚持度”。

- 行为结果反哺个人认知:自我管理的“短期成果”(如“月度复习进度达标”)会强化“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后续执行动力;反之,“执行失败”(如“计划连续中断”)可能削弱动机,形成“恶性循环”。

2.3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三维结构模型

基于上述理论解构,结合大学生“学业-生活-发展”的核心需求,本文构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明确其核心要素与内在逻辑:

维度一:目标设定能力——自我管理的“方向引擎”

目标设定是自我管理的起点,决定“管理什么、为何管理”,核心要素包括:

- 目标清晰度:能否将“模糊需求”转化为“具体目标”。例如:将“想提升英语”转化为“3个月内通过英语六级,总分500+”。

- 目标合理性:能否结合“自身能力与资源”设定目标,避免“过高(无法实现)”或“过低(无挑战性)”。例如: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若设定“1个月通过六级”,则属于目标不合理,易导致执行失败。

- 目标系统性:能否平衡“学业、生活、发展”等多元目标,避免“单一化”。例如:仅关注“考研复习”而忽视“身体健康”,或仅沉迷“社团活动”而荒废学业,均属于目标系统失衡。

维度二:执行调控能力——自我管理的“运行核心”

执行调控是将“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关键,决定“如何管理”,核心要素包括:

- 时间分配能力:能否根据“目标优先级”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时间浪费或无序”。例如:将“考研复习”列为高优先级,分配每天8小时;将“娱乐”列为低优先级,控制每天1小时以内。

- 注意力管理能力:能否在执行过程中“排除干扰,聚焦任务”。例如:复习时主动关闭手机娱乐软件,避免“刷短视频占用学习时间”。

- 情绪调节能力:能否在“执行受阻”时(如“复习进度滞后”)调节负面情绪(焦虑、沮丧),避免情绪影响执行。例如:通过“运动、与朋友倾诉”缓解焦虑,而非“放弃计划、自我否定”。

维度三:反思优化能力——自我管理的“迭代机制”

反思优化是自我管理的“闭环环节”,决定“管理效果如何提升”,核心要素包括:

- 过程监控能力:能否“实时跟踪”执行进度,及时发现偏差。例如:每天记录“考研复习章节数”,每周对比“计划与实际进度”,发现“数学复习滞后2章”。

- 问题分析能力:能否“归因偏差原因”,区分“个人因素”(如“拖延”)与“环境因素”(如“突发社团任务”)。例如:进度滞后是“因每天熬夜导致白天效率低”(个人因素),还是“因临时参与学科竞赛占用时间”(环境因素)。

- 策略调整能力:能否“针对性优化”管理策略,解决偏差。例如:若因“熬夜效率低”,则调整“作息计划,23点前睡觉”;若因“突发任务”,则调整“后续复习计划,每天多学1小时补回进度”。

三、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核心困境与理论归因

3.1 核心困境表现

结合理论分析与高校实践观察,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困境主要集中在“目标、执行、反思”三个维度,具体表现为:

困境一:目标设定模糊化——“方向迷失”

- 无目标或目标混乱: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因“脱离中学阶段的明确目标(如高考)”,陷入“目标真空”,表现为“上课应付、课后沉迷娱乐,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部分学生虽有目标,但“多元目标冲突”,如“既想考研,又想考公,还想实习”,导致精力分散,无法聚焦。

- 目标脱离实际:部分学生受“他人影响”设定目标,而非结合自身能力。例如:看到同学报考“985高校研究生”,便盲目跟风,忽视自身“本科成绩差、基础薄弱”的现实,导致目标难以实现,进而丧失动力。

困境二:执行调控薄弱化——“行动瘫痪”

- 时间管理无序:表现为“拖延症”(如“作业拖到截止日前一晚完成”)、“时间碎片化浪费”(如“刷短视频、逛购物软件不知不觉占用数小时”)、“优先级倒置”(如“将娱乐放在学业前,导致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 情绪与注意力失控:执行过程中易受“负面情绪”(如“一次考试失利就放弃复习计划”)或“外部干扰”(如“手机消息、同学邀约”)影响,导致计划频繁中断,难以持续。

困境三:反思优化缺失化——“闭环断裂”

- 缺乏过程监控:多数学生仅“制定计划”,但不“跟踪进度”,直到“目标截止日临近”才发现“进度严重滞后”,错失调整机会。

- 归因偏差与策略固化:执行失败后,易将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如“老师讲课不好、环境太吵”),而非反思“自身管理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缺乏“优化策略”,仍沿用“无效方法”,导致“反复失败”。

3.2 困境的理论归因

基于人本主义与社会认知理论,可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理论认知”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困境产生的根源:

归因一: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认知缺失”

- 自我需求不明确:部分学生因“缺乏对自身兴趣、能力、价值的认知”,无法确定“真正想实现的目标”,导致目标设定模糊或跟风。这违背了人本主义“尊重自身需求”的核心——自我管理的前提是“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若自我认知缺失,自然无法设定合理目标。

- 自我效能感低下:部分学生因“过往失败经历”(如“中学时计划多次中断”),形成“我无法坚持计划”的负面认知,导致执行时“自我怀疑、易放弃”。这与马斯洛“自我实现需建立在‘自我信任’基础上”的理念相悖,自我效能感缺失会直接削弱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

归因二:社会认知视角下的“三元交互失衡”

- 个人因素失衡:“目标认知模糊”(个人因素)导致“执行方向混乱”;“情绪调节能力弱”(个人因素)导致“执行易受干扰”,形成“个人因素→行为困境”的连锁反应。

- 环境因素缺位:高校缺乏“系统的自我管理指导课程”(环境支持不足),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设定目标、如何管理时间”;部分高校“重学业评价、轻过程管理”的氛围(环境评价单一),导致学生仅关注“考试成绩”,忽视“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 行为反馈负向循环:执行失败(如“计划中断”)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个人因素弱化),进而“更难坚持计划”(行为进一步恶化),形成“失败→自我否定→再失败”的负向循环,违背社会认知理论“行为结果反哺个人认知”的正向逻辑。

归因三:理论认知层面的“工具化误区”

当前大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知存在“工具化误区”——将自我管理等同于“时间管理APP使用”“计划表制定”等表层技巧,忽视其“基于理论的系统性”。例如:部分学生盲目模仿“学霸计划表”,但未理解“计划表背后的目标逻辑与执行策略”,导致“计划与自身需求脱节”,最终沦为“形式主义”;部分学生依赖“时间管理软件”,但缺乏“情绪调节与反思能力”,软件提醒后仍无法执行,本质是“未掌握自我管理的核心——内在认知与动机调节”。

四、基于双理论视角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育路径(续)

4.2 动机激发:打造“正向三元交互环境”——解决“动力不足”

动机是自我管理的“引擎”,需基于社会认知“三元交互”理论,通过“个人因素强化、环境因素优化、行为反馈正向化”,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核心路径包括:

4.2.1 强化个人因素:提升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认同感

自我效能感(“我能做到”的信念)与目标认同感(“这是我想要的”的认知)是内在动机的核心,需通过“小成功积累”与“目标意义锚定”实现强化:

- 小目标阶梯式突破:引导学生将“长期大目标”拆解为“短期可达成的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持续实现”积累正向体验,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例如:备考英语六级时,将“总分500+”拆解为“每周背50个单词、完成1套听力”,每完成1个小目标即标记“成功”,避免因“目标过大”导致的畏难情绪;

- 目标意义深度锚定:结合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理念,引导学生挖掘“目标背后的个人价值”,而非仅关注“外部评价”。例如:对于“考研”目标,不仅强调“提升就业竞争力”(外部意义),更引导学生思考“考研专业是否契合长期职业理想”“通过深造能否实现个人兴趣价值”(内在意义),当目标与“自我价值追求”绑定,动机将更持久。

4.2.2 优化环境因素:构建“支持性与竞争性并存”的校园生态

环境是动机的“催化剂”,需通过“资源支持”与“氛围营造”,为学生自我管理提供外部助力:

- 资源支持精准化:高校需针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核心需求,提供“靶向资源”。例如:为“学业规划迷茫”的学生开设“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导师提供1对1目标指导;为“执行效率低”的学生搭建“学习共同体”(如考研自习室、小组学习群),提供固定学习场景与同伴监督;为“反思能力弱”的学生开发“自我管理日志系统”,提供进度跟踪模板与反思引导问题(如“本周计划未完成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 氛围营造双向化:既营造“支持性氛围”,通过“辅导员定期谈心、班级正向激励”给予学生情感支持,避免因“短期失败”否定自我;又营造“竞争性氛围”,通过“学业之星评选、自我管理案例分享会”等活动,展示优秀学生的管理经验,激发学生的“赶超意识”,形成“支持不纵容、竞争不焦虑”的平衡氛围。

4.2.3 正向化行为反馈:建立“即时反馈与动态激励”机制

行为反馈是动机的“调节器”,需通过“及时反馈”与“正向强化”,将“执行行为”与“积极体验”绑定:

- 反馈即时化:借助数字化工具(如自我管理APP、班级打卡群),实现“执行行为”的实时反馈。例如:学生完成当日学习计划后,系统自动生成“进度完成率”与“累计成就徽章”,通过“视觉化反馈”强化“成就感”;辅导员定期(如每周)针对学生日志进行简短点评,肯定进步、指出优化方向,避免“执行无反馈”导致的动力衰减;

- 激励动态化:改变“单一结果导向”的激励模式,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例如:在奖学金评选、评优评先中,增设“自我管理进步奖”,不仅奖励“最终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奖励“从‘拖延严重’到‘计划持续执行’”的进步学生,让“每一点努力都能被看见”,形成“持续行动→即时反馈→正向激励→更主动行动”的良性循环。

4.3 意志强化:训练“动态调控与反思迭代”能力——解决“执行中断”

意志是自我管理的“稳定器”,需通过“执行调控训练”与“反思优化机制”,帮助学生应对“执行干扰”,实现自我管理的闭环迭代,核心路径包括:

4.3.1 执行调控训练:提升“抗干扰与灵活调整”能力

执行过程中难免遭遇“外部干扰”(如突发任务)与“内部懈怠”(如情绪低落),需通过针对性训练增强意志韧性:

- 注意力管理专项训练:教授“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干扰隔离技巧”(如学习时开启手机专注模式、选择无干扰环境),并通过“渐进式练习”提升专注时长(如从每天2个番茄钟逐步增加到5个);同时引导学生识别“高干扰场景”(如宿舍娱乐氛围浓),主动规避或改造环境(如选择去图书馆学习),从“被动抵抗干扰”转向“主动创造专注环境”;

- 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训练:结合社会认知理论“情绪影响行为”的逻辑,开设“情绪管理工作坊”,教授“正念冥想、理性情绪疗法”等技巧,帮助学生应对“执行受阻时的焦虑、沮丧”。例如:当复习进度滞后时,引导学生通过“理性分析”(“滞后1章是因为上周生病,本周可每天多学1小时补回”)替代“自我否定”(“我真没用,计划又失败了”),避免情绪失控导致的“全盘放弃”;

- 计划灵活调整训练:打破“计划必须完美执行”的认知误区,引导学生建立“弹性计划”思维。例如:允许在“突发重要任务”(如学科竞赛、家庭急事)时,临时调整当日计划,优先处理紧急事项,待事务结束后通过“延长后续学习时间、简化非核心任务”补回进度,而非因“一次中断”就放弃整个计划,培养“灵活不随意、坚持不僵化”的执行韧性。

4.3.2 反思优化机制:构建“PDCA循环”的自我迭代体系

反思是自我管理“持续进步”的关键,需通过“结构化反思”实现“从经验到能力”的转化,核心是建立“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的闭环机制:

- 计划阶段:明确反思节点:在制定自我管理计划时,同步设定“反思节点”,如“每日睡前10分钟、每周日晚30分钟、每月底1小时”,避免“忙到没时间反思”;

- 执行阶段:记录过程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管理日志”记录执行细节,不仅记录“完成了什么”(如“背了50个单词”),更记录“遇到的问题”(如“单词记忆效率低,1小时仅记住30个”)、“当时的情绪与应对方式”(如“焦虑,通过‘词根记忆法’调整后效率提升”),为后续反思提供“数据支撑”;

- 检查阶段:聚焦核心问题:在反思节点,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达成度、执行效率、问题原因”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分析,避免“泛泛而谈”。例如:每周反思时,先对比“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达成度),再分析“高效/低效时段的原因”(如“上午9-11点效率高,因精力集中;下午2-4点效率低,因易犯困”),最后区分“问题是个人因素(如拖延)还是环境因素(如宿舍太吵)”;

- 处理阶段:落地优化策略:针对反思发现的问题,制定“可执行的优化策略”,并纳入下一阶段计划。例如:若发现“下午效率低”,则调整计划为“下午2-4点安排不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如整理笔记、看专业视频)”;若发现“单词记忆效率低”,则更换记忆方法(如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表”),确保“反思不流于形式,问题真正被解决”。

五、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人本主义与社会认知理论为双重视角,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进行理论解构与路径探索,得出以下核心结论:

1.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本质是“个体在‘自我实现’内在需求驱动下,通过‘个人-环境-行为’三元交互,实现目标的动态过程”,而非单纯的“技巧集合”;

2.其核心结构可概括为“目标设定-执行调控-反思优化”三维模型,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目标设定是方向,执行调控是核心,反思优化是保障;

3.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困境根源在于“认知误区(工具化理解)、动机弱化(自我效能感不足)、意志薄弱(抗干扰与反思能力缺失)”,需从“认知重塑、动机激发、意志强化”三个维度系统破解;

4.基于双理论提出的培育路径,强调“理论指导实践”,通过“科学认知奠基、正向环境赋能、闭环反思迭代”,可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主、持久、高效”的自我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发展”的转变。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理论建构与路径设计”,虽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但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未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如大一新生与大四毕业生的自我管理需求差异)展开细分研究;二是提出的培育路径需“实践验证”,其有效性仍需后续通过高校试点、跟踪调查进一步检验。

未来研究可从两方面深化:一方面,针对“新生适应期、学业关键期、毕业转型期”等不同阶段,以及“学术型、应用型、艺术类”等不同专业学生,开展“差异化自我管理能力”研究,提出更精准的培育策略;另一方面,与高校合作开展“培育路径实践试点”,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学生长期跟踪访谈”,验证路径的实际效果,同时根据实践反馈优化理论模型,推动“理论-实践-理论”的持续迭代,为高等教育“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阿尔伯特·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M].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卡尔·罗杰斯.当事人中心疗法[M].李孟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王雁飞,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4(05):714-725.

[6]Zimmerman B J.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0, 25(1):3-17.

[7]张莉.人本主义视角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20(08):10-14.

[8]陈明.社会认知理论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9(03):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