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破解乡土文化失传、研学服务同质化、文旅宣传不足等现实痛点,乡韵育美实践团队于2025年3月深入济南市章丘区三德范村,开展“文化资源挖掘-数智平台搭建-研学生态构建”一体化实践活动。团队以双调查融合驱动为核心方法,系统梳理古村非遗与历史遗存,创新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为乡村文旅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古村探源:解码三德范村的千年文化基因库
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三德范村的文化脉络可追溯至元代,明清时期更因地处齐鲁古道成为商贸重镇,留存下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通过“实地踏勘+文献研读+村民访谈”三维调研,全面解锁古村的文化密码。
非遗活态传承:芯子灯的技艺与匠心
团队首站走进三德范村芯子展馆,系统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德范芯子灯”的传承脉络。该技艺以高跷杂技为基底,融合戏曲故事与民俗符号,表演者身着精美的传统戏服,在高台上演绎经典桥段,兼具观赏性与文化内涵。团队成员通过记录服装纹样、观看历史演出视频、访谈非遗传承人,详细梳理芯子灯的制作流程、表演范式及背后的民俗寓意,填补了部分技艺细节的数字化记录空白。
历史遗存:石刻与古建里的村落智慧
在石刻馆,团队发现村内现存石刻多采用当地青石材质,雕刻手法兼具明清时期的细腻与豪放,内容涵盖家族家训、商贸契约、祈福铭文等,既是村落历史的“活档案”,也是齐鲁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核心古建筑玄帝阁更具特色——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的石木结构建筑,下层拱形门洞贯通南北古道,上层阁楼供奉玄天上帝,实现“交通功能”与“宗教信仰”的有机结合;其旁的瓮城遗址以迂回通道设计强化防御,是华北地区罕见的民间自卫工事遗存。村落以玄帝阁为中心形成的“一阁四门”格局,串联起古街巷、太平桥、传统民居,完整呈现了北方山区村落的规划智慧。
文献梳理:档案馆里的村落记忆
三德范村档案馆系统整合了自明清以来的村史材料,包括族谱、土地契约、村务记录、民俗活动台账等。团队成员通过翻阅这些珍贵文献,厘清了村落从“古道驿站”到“文化名村”的发展脉络,尤其对明清时期商贸活动与民俗传承的关联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为后续文化资源数字化整理奠定了基础。
数智破局:构建“文化保护-研学服务”一体化平台
针对三德范村文化资源分散、研学活动缺乏科学评估、特殊人群文化获取不便等痛点,团队依托前期山东省16地市调研积累的经验,打造了兼具“保护”与“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平台,核心亮点包括:
1. 双调查驱动:精准匹配资源与需求
田野调查挖资源:通过对芯子灯、石刻、古建等文化元素的分类梳理,建立“三德范村文化资源数据库”,标注每项资源的历史年代、文化价值、保存现状及传承需求。
问卷调查析需求:面向游客、村民、研学师生发放问卷(覆盖不同年龄、职业及残障等特殊人群),分析得出“青少年偏好互动式研学”“老年群体需无障碍文化服务”“游客关注文化深度体验”等核心需求,为平台功能设计提供依据。
2. 智能技术赋能:打破文化传播边界
数字化展示矩阵:开发“三德范村虚拟展馆”,通过科学技术还原玄帝阁、芯子灯表演场景,用户可在线“沉浸式”游览;同步推出乡土资源数字化管理APP,实现文化资源查询、研学路线规划、非遗知识学习等功能一键操作。
无障碍智能设备:引入智能导览机器人(支持语音讲解、方言交互)、多感官阅读装置(为视障人群提供文化内容触觉反馈),确保不同群体都能便捷获取文化服务。
3. 研学智能评估:提升服务专业性
平台创新性构建“研学活动智能评估系统”,从“文化认知、实践能力、情感认同”三个维度设置评估指标——例如通过研学日记分析、非遗技艺实操评分、文化知识答题等方式,实时反馈研学效果,避免“走马观花”式研学,助力学校与文旅企业优化课程设计。
场景落地:让古村文化“活”在当下
为避免数字化平台“悬浮化”,团队注重“线上功能”与“线下场景”的结合,通过多元形式让三德范村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研学活动创新:设计“非遗体验+古建探秘”主题研学路线——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芯子灯道具制作,通过智能导览机器人了解玄帝阁的防御设计原理,最后以“村落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分享研学感悟,强化文化认同。
文化传播升级:制作三德范村文化宣传册、研学活动三折页,突出“芯子灯非遗”“玄帝阁古建”等核心亮点;同时在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古村故事”短视频、“非遗技艺小课堂”图文。
社区参与共建:邀请村民担任“文化顾问”,参与平台内容审核与研学活动设计,例如让熟悉村落历史的老人录制“古巷故事”语音,丰富平台的文化内涵;同时利用闲置村活动室举办“芯子灯文化节”,吸引村民与游客共同参与,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实践展望:数智赋能更多乡土文化“出圈”
此次三德范村实践,不仅为古村文化保护与研学升级提供了具体方案,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传承探索了新路径。下一步,乡韵智绘团队将继续深化平台功能,一方面拓展山东省内更多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入库,形成“齐鲁乡土文化数字联盟”;另一方面优化特殊人群服务模块,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助力“文化普惠”。团队将始终以“让被遗忘的乡土文化被看见、被热爱、被传承”为目标,在数智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为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注入更多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