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由孟子礼学思想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2025-09-21 20:43:27   来源:中华网

 

孟子的礼学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蕴含着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影响的智慧与启示。孟子关于“礼”的阐述,不仅是对古代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性善的坚定信仰,是一种道德追求的崇高体现。

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价值观念多元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孟子的礼学思想,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够激发我们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人际关系处理以及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从孟子礼学思想中汲取精华,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            “礼”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主张人性善,“仁义礼智”四端都是性善的重要体现。在这其中,“礼”是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中写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礼存心”强调了君子应该以“仁”和“礼”为内心的追求,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礼敬之心尊重他人,有“礼”有“仁”方可称之为君子。《孟子·告子下》中“礼貌者,人之所以为贵也;不礼貌者,何以为人?”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讲礼貌是人之所以尊贵的原因,后者使用反问语气,称有礼貌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使得“礼”的重要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恭敬之心,礼也。”意思是,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当表现出恭敬和谦让的态度。孟子强调“礼”的教化功能,认为通过“礼”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主张通过“养之以礼,乐之以文”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此外,孟子还将“礼”的范围进一步延伸,提出“孝悌”之礼的概念,以此推之,“礼”与“仁”“义”二端一样,具有较为普遍的道德层面的意义。

韩国富川大学的张静互教授在其《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一文中,细致分析了孟子礼学思想,以及作为“门”、“心”、“人伦”的“礼”的教育内涵。文中同时也指出,孟子的礼学思想与孔子存在较大的差别,孟子的礼是较为狭窄的,集中于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规范意义的礼,是“以礼待人”中的“礼”。《孟子·万章下》中写道“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便是礼的三重含义中第一重“门”的来由,孟子向来重视“义”的气节,在这里也是称“义”为“路”,称“礼”为“门”,在这个层次之上,“义”与“礼”都是人们走向崇高的必经之路,但是不同之处或许在于,路是途径,门是选择,这里虽然看上去好像还是更侧重于义,但同时也强调了“礼”是在实现“义”的道路上的一种主动选择。“礼”与“义”二者虽相辅相成,但孟子这里的“门”之喻似乎更能显出“礼”的地位之高[1]。“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一篇,这便是孟子礼学的第二重——“心”。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四端说也体现出了孟子认为“礼”是人的本性中自然存在的,“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在这一层意涵的阐释之中,我认为可以把“心”的这一层含义当作是第一层,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不自觉的、与生俱来的天性的存在,而上面“门”的一层是较为靠后的道德修养的阶段,是一种可以自主选择的道德进阶。

二、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方式

朱熹有言:“礼,即理之节文也。”“礼”和“理”,其实都是公共的和普遍的,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和规范。承接上文,最后一层“礼”是“人伦”的意涵就和孟子的孝悌之礼相类似,我认为这一层可以扩充至社会层面来分析,因为《论语》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五伦已经几乎包括各个层级的关系,这里的“人伦”将范围扩充至人与人之间关系,足以囊括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足以见得“礼”的重要程度。在儒家思想中, “礼”既指狭义的礼仪礼节, 亦指广义的典章制度;既包含有道德规范, 亦包含有法律规范[2]。因此,作为一种普遍规范的总和,“礼”是社会和谐秩序的有力保障。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礼学思想,他所说的“礼”首先指的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礼仪,也是把它看作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春秋时期,虽礼崩乐坏,但是“礼”的影响依然存在,宋襄公“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孟子赞庾公尊礼“以礼为固,以仁为胜。”这正是春秋战争中的“礼”的体现:讲究承诺,遵守信义,不以阴谋狡诈取胜[3]。在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孟子认为,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尊重上级、爱护下级,从而确保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得到妥善处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正如上文所讲,孟子将“礼”与“仁”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礼”作为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手段,孟子还提倡将其与“仁政”相结合。《孟子·尽心下》中写道“无礼义,则上下乱”,强调了礼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通过遵循礼的规范,人们能够展示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这种尊重和关怀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同时,礼的践行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仁爱之心的培养,使得社会更加充满温情和善意。

三、            《孟子》礼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中国社会由伦理关系而生的伦理秩序,其实质是礼。礼一旦内化于人心,就成为人的第二天性,进而成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化为个人的习惯或习性,成为家庭生活世界中家庭道德的一部分。[3]”通过借鉴《孟子》中的礼学思想,以礼铸范,先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讲礼貌懂礼节开始,将先哲的教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涵养自身德性;以礼齐家,先立足于小家庭的环境建设,重视家风、家礼的塑造,进而从一个小家推演至整个大国,通过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来推动构建文明社会的伟大进程[4]。

然而,在当下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被种种利益所牵绊,纯粹而美好的情感联系显得尤为珍贵。人们或许都曾憧憬过“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那是一个充满爱与包容、和谐与共生的理想世界。而要实现这一愿景,我们或许可以从先哲的智慧思想中寻找答案。以“礼”为纽带,串联起人与人之间的原初纯粹与美好,让礼成为连接心与心的桥梁,让爱与尊重在人与人之间流淌。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以礼为基,以爱为魂,托举起一个更加和谐、文明、有序的理想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力量,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礼的精神,共同书写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李墨涵 张昕)

参考文献

[1].张静互. 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C]//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出版者不详],2009:8.

[2].陈乔见.论孝与仁义礼智的关系——兼谈儒家孝道与公私生活[J].孔子研究, 2011 (04):64-69.

[3].罗志祥.论孟子仁礼困境的现代解构[J].济宁学院学报,2023,44(06):20-25.

[4].丁玉龙. 孟子礼学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 2024. DOI:10.27778/d.cnki.gqhzy. 2024.000232.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