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我从平安金融基层顾问岗位转向平安金融培训学院高级讲师,这一转变让我从 “服务客户” 转向 “培养服务客户的人”。6 年间,我系统讲授财富管理、健康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累计培养 5000 余名金融顾问与投资经理,其中多人成长为集团中高层。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与实践碰撞中,我提出 “金融 + 健康” 双轨发展战略并获集团采纳,这一战略不仅重塑了团队的服务逻辑,更贴合了当时市场对 “综合金融服务” 的迫切需求。
一、“金融 + 健康” 战略的提出:源于市场需求的痛点洞察
转型讲师初期,我发现两个关键痛点
:一是金融服务 “单一化”,多数顾问仅聚焦财富管理,忽视客户对健康保障的核心诉求;二是健康与金融 “脱节”,市场上健康产品(如医疗险)与财富产品(如理财)各自独立,无法形成服务闭环。
最典型的案例是 2007 年接触的一批高净值客户:一位企业主在配置千万级财富产品时,突然提及 “家人有慢性病,优质医疗资源难获取”,但当时团队无对应服务能力;另一位客户购买高额医疗险后,仍需自行规划医疗资金的流动性,导致 “保障有了,资金调度却卡壳”。这些案例让我意识到: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财富安全” 与 “健康安全” 已成为客户的双重核心需求,金融服务必须从 “单一财富管理” 转向 “财富 + 健康” 协同服务。

二、战略核心:构建 “健康保障 + 财富管理” 的服务闭环
基于痛点,我提出 “金融 + 健康” 双轨战略的核心逻辑 —— 以健康需求为切入点,用金融工具解决健康保障、资金规划、资源对接等问题,最终形成 “需求 - 产品 - 服务” 的闭环,具体包含两大方向:
(一)医疗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结合
打破 “仅卖保险” 的传统模式,将医疗险与健康服务绑定。例如设计 “高端医疗险 + 私人医生 + 绿色就医通道” 套餐:客户购买医疗险后,可享受年度体检、日常健康咨询,若需就医,还能对接三甲医院专家号与住院安排。2009 年,我们针对企业家群体推出该套餐,一年内服务超 200 位客户,客户续保率达 92%,远高于传统医疗险的 75%。
同时,针对慢性病客户,设计 “健康账户”:客户每月从理财收益中划拨固定金额存入账户,专门用于医疗支出,既保证医疗资金专款专用,又不影响财富增值。一位糖尿病客户通过该模式,3 年内累计存入健康账户 15 万元,覆盖了胰岛素购买与定期检查费用,理财账户仍实现年化 5.3% 的收益。
(二)财富管理与健康风险联动规划
将健康风险纳入财富配置考量,避免因健康问题导致财富缩水。例如为中年客户设计 “风险准备金 + 健康保障” 组合:在资产配置中预留 10%-15% 的现金或高流动性资产作为 “健康应急准备金”,同时配置重疾险与医疗险,若发生健康问题,先用保险覆盖医疗费用,应急准备金补充生活开支,避免因变现长期资产导致损失。
2010 年,一位客户突发心梗,需手术费用 30 万元。由于其提前配置了重疾险(赔付 50 万元)与 15 万元应急准备金,不仅覆盖了医疗费用,术后康复期间的家庭开支也有保障,其股票、基金等长期资产未受影响,术后 3 个月资产仍保持稳定增值。
三、人才培养:让战略落地的 “关键支撑”
战略的落地离不开专业人才,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围绕 “金融 + 健康” 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确保学员既能懂金融,又能懂健康服务逻辑:
(一)重构课程体系:新增健康金融相关课程
在原有 “财富管理”“风险管理” 课程基础上,新增《健康金融产品设计与实务》《客户健康需求分析》《医疗资源对接技巧》等课程。例如在《健康需求分析》课上,通过案例教学让学员学会识别不同客户的健康痛点 —— 年轻人关注亚健康管理,中年人关注重疾保障,老年人关注慢病照护,从而匹配对应金融产品。
(二)强化实践教学:让学员 “在实战中成长”
采用 “案例模拟 + 企业实习” 模式:一方面,选取真实客户案例,让学员分组设计 “金融 + 健康” 服务方案,我逐组点评优化;另一方面,安排学员到合作的体检机构、私立医院实习,了解健康服务流程,提升资源对接能力。2011 年,一批学员为某国企高管设计方案时,不仅推荐了理财与重疾险,还对接了体检机构的 VIP 服务,方案获客户高度认可,最终促成超 500 万元的业务。
(三)打造 “传帮带” 机制:让优秀经验传承
从毕业学员中选拔业绩突出、擅长 “金融 + 健康” 服务的骨干,担任新学员的导师,分享实战经验。例如一位 2008 年毕业的学员,通过 “健康 + 财富” 服务实现年业绩破千万元,他在导师工作中,将 “如何与私立医院谈合作”“如何引导客户重视健康账户” 等技巧毫无保留传授,带动新学员整体业绩提升 30%。

四、战略成效:从团队实践到集团推广
经过 3 年试点,“金融 + 健康” 战略的成效逐渐显现:试点团队的客户满意度从 82% 提升至 95%,高净值客户复购率提升 40%,健康相关金融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 25%。2012 年,该战略获平安集团高层采纳,在全国各分支机构推广,成为集团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更让我欣慰的是,当年培养的学员中,有近 100 人成为集团中高层后,继续推动 “金融 + 健康” 战略升级 —— 例如将健康数据与财富配置结合,根据客户体检报告动态调整保险与理财方案,让服务更精准。
五、总结:金融服务的 “人本化” 趋势
回顾 6 年讲师生涯,“金融 + 健康” 战略的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金融服务的本质是 “为人服务”,客户的需求从来不是孤立的 “财富增值”,而是 “生活更安心、更有保障”。未来,金融行业必须打破边界,与健康、医疗、养老等领域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
而对于金融人才而言,“单一专业能力” 已不够,必须具备 “跨领域整合能力”—— 既要懂金融产品,又要懂客户的健康需求、生活场景,才能设计出有温度、有价值的服务方案。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始终传递的理念,更是 “金融 + 健康” 战略留给行业的核心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