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筑设计青年的专业视角聚焦浙南“黄花菜之乡”,乡村空间焕发出怎样的新生机?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花开半夏”创艺乡间实践团深入丽水缙云县溶江乡大雅畈村,以建筑环境设计的敏感度,洞察乡村产业空间与文化场所,通过创新设计激活“金针之乡”的产业价值与空间体验,为校地合作共建美丽乡村贡献了建筑智慧。
深入乡土,感知空间与产业的交织脉动
响应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号召,“花开半夏”实践团奔赴以黄花菜闻名的溶江乡大雅畈村。他们的实践始于凌晨四点的田间躬耕,队员们亲身参与黄花菜采摘,在晨曦与泥土的气息中,体察农耕生产空间的运作节奏与人文温度,为后续的空间介入与设计创作积累最鲜活的乡土感知。实践团团长倪加俊表示:“黄花菜花海的壮阔景观、村民劳作的生动场景以及村落整体的空间肌理,都是触发我们空间营造与设计灵感的关键要素。”
聚焦文化空间,溯源建筑载体中的产业文脉
实践团对乡村空间的深度考察延伸至黄花菜博物馆这一核心文化建筑。在这里,他们不仅系统梳理了千年黄花菜种植史,更着重考察了博物馆作为文化记忆容器与展示空间的建筑功能与展陈设计。馆内巧妙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美学的文创展区,激发了队员们对“如何通过建筑空间叙事与展陈语言,有效讲述地方故事、提升文化体验价值”的深入探讨。“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展陈方式,直观展示了文化建筑对产业内涵挖掘与价值提升的潜力,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大雅畈的黄花菜文化,通过更具吸引力的空间设计和环境导视传递给访客。”团队成员在考察后分享。这趟博物馆之旅,强化了他们运用建筑与环艺专业知识优化乡村文化场所的决心。
设计落地,激活空间赋能产业升级
基于扎实的田野感知与文化空间洞察,实践团的设计成果精准指向激活产业价值与优化空间体验。他们创作了生动可爱的黄花菜IP形象“芽芽乐”,并衍生开发表情包、冰箱贴、徽章、手机支架等系列文创产品,为产业注入文化活力;融合古村风貌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为黄花菜产品打造了全新包装方案,显著提升其在市场流通空间中的品牌形象与附加值;尤为关键的是,团队为大雅畈村量身定制了专属的视觉标识系统(VI),这不仅强化了村庄的整体形象识别度,更为未来乡村文旅空间的环境导视系统、公共标识及景观小品设计奠定了系统化基础。在成果汇报仪式上,这些聚焦空间与产业融合的设计方案,通过图片直播吸引了近2.5万人次在线关注,有力证明了设计在重塑乡村空间形象与驱动产业升级中的广泛影响力。
校地共建,建筑智慧扎根乡土长效赋能
标志着深度合作机制建立的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大雅畈村正式揭牌。作为该校在丽水市的首个此类基地,它为持续性的建筑与设计智慧注入乡村提供了坚实平台。未来,学院将每年组织学生团队前来,将专业实践深度融入溶江乡发展。双方围绕“黄花菜”结缘的合作,将重点聚焦于乡村文化空间营造(如黄花菜博物馆展陈优化与空间提升)、品牌视觉与环境导视设计、文创产品开发、农旅融合场景(特色建筑改造、景观节点打造)的规划设计、在地人才培养等领域,共同探索高校建筑与设计力量长效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模式。
空间与产业共融,建筑笔触绘就金针新篇
溶江乡作为浙江省“黄花菜之乡”,已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的产业体系,黄花菜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产值约3000万元。“花开半夏”实践团的到来,不仅为这朵“致富花”插上了设计与文化的翅膀,更通过对博物馆等乡村文化建筑的深度考察与设计思考,彰显了建筑学视角在整合产业价值、传承地方文脉、提升空间体验方面的独特优势。随着实践基地的落成和校地合作的深化,溶江乡正积极依托浙江万里学院的设计与建筑学科资源,致力于将黄花菜产业优势转化为集生态种植、智慧加工、文化展馆(博物馆优化)、休闲体验景观于一体的农文旅深度融合空间。在建筑与设计智慧的持续滋养下,这朵承载着乡愁与财富的金色之花,必将与焕然一新的乡村空间共同绽放,绘就“金针之乡”产业兴、空间美、文化浓的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