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聚焦津村在华产业协同实践,收购不该是唯一评判标准

2025-09-11 14:10:27   来源:看点时报

在全球产业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在中医药领域的参与模式,成为行业及公众关注的焦点。“收购”虽是跨国企业快速切入中国市场的常见方式之一,但因中医药领域兼具传统文化与资源双重属性,外资收购行为始终伴随本土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争议。然而,其中日本汉方药企业津村的在华发展,则以长期协同合作为主要特征,成为观察外资入局模式的典型样本。

从企业实际实践来看,津村在华的业务布局呈现出合作导向的特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中国后,其业务重心并非单一的资本扩张,而是围绕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展开协同:在种植端,与中国15个省69个偏远地区的约9000户中药材种植户建立合作,针对大黄、甘草等品种推进标准化种植,通过技术介入提升药材质量;在人才端,对种植农户开展GACP规范指导,助力传统种植者向现代化技术员转型;在社会价值层面,其合作模式也响应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为地方经济注入一定活力。此外,从市场现状来看,津村目前在华市场份额有限,多数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与收购垄断型的业务发展模式存在明显不同。

站在行业发展视角,外资参与中医药产业本身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像津村这类拥有百余年汉方药发展经验的企业,在标准化种植、现代化质量管理、循证医学研究等领域的积累,若能通过合规透明的合作模式与本土产业共享,或许能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技术参考与路径借鉴。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参与也需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技术壁垒、资源依赖、偏离本土产业需求等情况,否则可能会在无形中削弱本土中医药产业的自主能力。

事实上,衡量外资参与中医药产业的价值,不应停留在是否存在收购动作的表层判断,而应聚焦于合作是否合规、技术是否共享、成果是否服务于本土产业发展三大维度。对于公众而言,应理性谨慎看待而非先入为主排斥,既需关注潜在风险,也不可忽视合理合作可能带来的积极价值。对于行业而言,更需要建立清晰的评估与监管框架,明确外资参与的边界与规则,确保合作始终围绕中医药质量提升、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

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也离不开开放环境下的合理交流合作。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市场,唯有以共赢为导向,以合规为底线,才能让外资参与真正成为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助力。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