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绿色转型的新引擎。自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一批零碳园区”以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配套政策,已有21个省份将零碳园区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率先启动试点,产业版图加速成形。
零碳园区不仅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窗口,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通过绿电直供、资源科学调配和需求侧精准管理,园区实现了能源消费的深度脱碳,并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据预测,2025年全球零碳园区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中国贡献率超过40%。
在这一进程中,氢能正在成为关键一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载体,氢能能够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深度耦合,将波动性电力转化为稳定能源。一方面,有助于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另一方面,也为园区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提供低碳解决方案。
实践已经给出答案。苏州工业园区2024年清洁能源占比已超过90%,累计光伏并网容量超过430兆瓦,单位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中金数据乌兰察布零碳算力产业园则建设了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系统,绿电自给率超过40%,为“东数西算”工程提供了零碳样板。通过绿电直供和多能互补,园区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路径。
不过,零碳园区的推进仍面临挑战。氢能制取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高昂,投资回报周期偏长;电解水制氢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突破;统一的市场机制和标准体系也有待完善。这些问题亟需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解决。
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应在三方面发力: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降低氢能应用成本;完善投融资与碳市场机制,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健全标准体系,打通氢能在园区制储运用全链条堵点。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示范项目落地,零碳园区将成为氢能规模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氢能不仅能帮助园区企业降低碳足迹,更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南京工程学院 汪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