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时代赋予青年的重要课题。2025年暑期,“秦淮流古韵 双语达新声”南京非遗文化寻访传播团依托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优势,走进秦淮·非遗馆,在非遗馆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深度访谈,产出数篇视频与记忆手册。团队以中英双语为桥梁,以南京非遗文化为起点,共对话四位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探寻灯彩、中医香囊、绒花技艺与民间布艺背后的文化根脉与创新实践,致力推动南京非遗的青年传承与国际传播,发挥专业优势,讲好南京非遗故事。
一、以秦淮灯彩为起点 构建双语传播框架
团队将首批调研聚焦于秦淮灯彩这一南京标志性非遗代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不仅承载着六朝古都的历史记忆,更是民间工艺与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实践前期,团队成员余思程、陈欣睿、王超然等广泛搜集历史文献、整理双语资料,并联系秦淮灯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大师,策划了一场围绕“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深度对话。
在顾业亮大师的工作室,团队成员们不仅切身感受到各色灯彩带来的震撼,还深深体会到每一盏灯彩背后的匠心传承与文化故事。顾业亮大师强调:“优秀的作品相互碰撞,产生火花,这样子使我们的秦淮灯彩在国际上有一点深意。”他不仅演示了传统灯彩的制作工艺,还展示了与国外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融合灯组,体现出文化对话的实际成果。团队据此拍摄制作了题为《触摸一朵六朝的荷花——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大师》的双语短片,通过新媒体平台将秦淮灯彩的制作过程、象征意义与国际合作案例生动呈现,为后续非遗访谈奠定了内容方向与方法基础。
二、守艺·焕新:探寻非遗匠人精神的时代回响
在首站成功经验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总结、反思、改进,在一系列精进和调整后扩大寻访范围。怀揣着敬畏与求索之心,团队成员先后专访三位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人,从多个维度揭示南京非遗的丰富面貌。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深度的精神叩访——团队不仅见证“守艺”的执着,更切身感受到“焕新”的活力,于千年技艺的当代实践中,读懂非遗传承的真正内核。
李瑶:草本的温度 人生的态度
4月19日,团队对话金陵陶氏炙疗术传承人、昇灵堂中医馆馆长李瑶老师。她从一枚小小香囊谈起,阐释了中医“衣冠疗法”与“治未病”的哲学智慧。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李瑶始终坚信“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为每个人量身定制诊疗方案”,而这正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团队不仅记录了香囊的制作工艺,更通过李瑶的讲述,捕捉到中医文化中蕴含的生活态度与人文关怀,在草本的芬芳中,触摸中医的温度,传承千年的智慧。
周虹:指尖绽放的千年“荣华”
7月26日,团队拜访江苏省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虹老师。从唐代贡品到当代非遗,绒花以蚕丝为瓣、铜丝为骨,在“染色-勾条-打尖-传花”之间延续着不变的精工之美。周虹老师带领队员体验打尖、传花等关键工序,强调“绒花的灵魂就在手艺人的指尖”。借助中英双语视频,团队不仅呈现绒花作为“荣华”象征的文化内涵,更突出其背后匠人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温度,向观众传递这样一种信念:真正的非遗传承,不在于短时的热度,而在于历久弥新的匠心。
高瑞雷:一针一线绣金陵 一布一帛纳乾坤
8月15日,团队与南京布艺市级传承人高瑞雷老师展开对话。作为目前南京唯一的绣花男艺人,高瑞雷老师融合南北风格,形成了色彩鲜明、独具一格的作品风貌,并成功将传统针法应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如心脏瓣膜缝制工艺。团队重点记录了高瑞雷在数字化浪潮中,始终坚信机器无法替代手工的温度与灵性——每一针一线背后,是民族文化的底蕴、手艺人的坚韧与持续创新的勇气。他的实践表明,传统手工艺之所以能在新时代绽放科技与创新之花,正源于这份无可替代的文化底气与持之以恒的匠心坚守。
三、扎根传统 拥抱时代 借力双语 迈步未来
通过四次深入的非遗访谈与持续的新媒体内容创作,团队逐步探索并建立起“传统技艺—当代价值—国际表达”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实践印证,非遗的传承不应止步于技艺本身的记录与保存,更关键在于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叙事与时代精神,使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实现有机对接。
依托外语专业优势,团队将一线采集的访谈实录、工艺细节与文化解读,转化为形式多样的双语短片与深度推文,通过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和推广。这些内容不仅吸引了大量海内外用户的关注与互动,更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了有效传播,真正践行了“让非遗走出去”的初衷,赋予传统文化新的传播生命与对话空间。
四、让非遗成为世界读懂南京的文化窗口
“秦淮流古韵 双语达新声——南京非遗文化寻访传播团”的实践虽暂告一段落,但非遗传承与传播的事业仍路长道远。从顾业亮老师的灯彩、李瑶老师的香囊,到周虹老师的绒花、高瑞雷老师的布艺,团队深刻体会到:非遗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活着的精神、可触的温度和可持续的文化资源。
未来,团队将继续依托秦淮非遗馆这一文化平台,拓展非遗双语解说等多形式活动,助力南京非遗打破圈层、走向世界,让每一次指尖的触碰、每一次双语的发声,都成为传递文化自信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