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观礼活动,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站在天安门广场,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缅怀,更是思考与使命。
80年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尊严的长城。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台儿庄血战到滇缅公路的生死运输,每一幕都是中华儿女不屈的呐喊。抗战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它让“中华民族”从一个地理概念升华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让“统一战线”从政治策略转化为全民意志。作为统战理论研究者,我深刻体会到,正是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的同仇敌忾,才让“一盘散沙”的中国凝聚成铜墙铁壁。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正是新时代统战工作最宝贵的精神血脉。
看到观礼抗战老兵颤抖的军礼与盈眶的泪水,让我读懂了“记忆”的重量。这些平均年龄逾100岁的老人,是活着的历史纪念碑。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先辈用命换来的稀缺品。”统战工作的本质,正是要把这种记忆转化为共识——无论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还是港澳台侨同胞,都需要在共同的历史认知中找到情感联结的纽带。当台湾青年代表在观礼台上热血沸腾时,我分明看到,抗战记忆依然是跨越海峡的精神桥梁。
最震撼的瞬间,是80响礼炮与和平鸽的放飞。这种刻意设计的对比,恰是中国对历史最深刻的诠释:我们铭记的是战争的残酷,而非仇恨本身。在智库工作中,我们常探讨“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抗战故事”,今天找到了答案——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把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升华为对和平秩序的捍卫。超越意识形态的共情,正是统战智库需要深耕的“国际统一战线”新领域。
仪式结束时,广场上的掌声经久不息。我突然意识到,这掌声既是献给历史,更是献给未来。作为智库,我们要建立“抗战记忆与统一战线”研究专项,挖掘华侨捐款救国、宗教界护国法会、少数民族骑兵队等被忽略的统战故事;策划“两岸共读抗战家书”活动,用民间情感消解历史解读的政治对立;更要联合国际智库,对比研究中国抗战与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对现代国际秩序的不同启示。唯有让历史成为活的资源,才能避免“纪念止于纪念”的陷阱。
80年光阴足以让废墟上矗立起摩天大楼,但有些东西必须永远挺拔——比如四万万同胞“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呐喊,比如统一战线“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比如人类对和平与尊严的永恒追求。当“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条幅飘过天安门上空的时候,我分明看到,那些抗战英烈从未远去,他们化作了我们血脉中的精魂,注视着每一个后来者如何回答:当新时代的风云激荡来临,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为守护共同的价值观而团结如钢?
(作者:首都统战智库联合会监事长、民进北京市委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胡锦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