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鲁迅手中的烟:勿让“为你好”遮蔽历史客观现实

2025-09-05 14:39:56   来源:实况网

今日,鲁迅故里景墙壁画成为舆论焦点。画中鲁迅先生指间夹烟,神情沉静。但吸烟这一行为引发部分市民忧虑,认为公开描绘抽烟形象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有百余位热心人士致电景区,要求“尊重历史,不要因个别人意见修改景墙壁画”。

鲁迅生活的时代,烟草确实常见于文人日常。从其日记、书信及友人回忆中可知,吸烟是鲁迅写作生活中的一部分。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曾写道,鲁迅常常深夜伏案,烟不离手,烟雾缭绕中思绪奔涌。甚至在他的一些照片中,也能见到烟卷相伴。历史人物有其具体的生活场景与习惯,抽烟虽不是值得推崇的行为,却是他真实生命状态的一部分。若只因今日健康观念进步,就试图抹去这一痕迹,反而可能陷入以今律古的误区。

人们对于历史人物总有“神圣化”倾向,总希望英雄完美无瑕、楷模言行无弊。然而,历史真正的育人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复杂性与真实性。鲁迅之所以为鲁迅,不在于他是否抽烟,而在于他在沉沉黑夜中发出的呐喊,在于他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对时代命运的深切关怀。鲁迅先生手中的烟,是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真实习惯,是他挑灯夜战、沉思呐喊时的时代印记。若将其抹去,我们看到的便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而是一个被精心打磨过的、失去烟火气的符号。

这场争议,也反映出部分民众对于如何教育下一代认知历史真实性的焦虑。他们担心,若将抽烟等行为呈现在青少年面前,会让他们好奇模仿。这种担忧出自于善意,但却把教育简单化了,把历史的价值简单化了。真正有意义的历史教育,并非只展示历史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是要引导年轻人理解人物与时代的全貌,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思考问题。鲁迅的深刻,正是在于他从不避讳人性的矛盾与社会的复杂。倘若我们连他吸烟这一事实都无法坦然面对,又该如何教育年轻一代理解他文字中那些更沉重、更复杂的课题?

事实上,类似争议并非首次发生。像电影《731》因内容“过于真实血腥”被屡次修改撤档,背后都有一种相似的逻辑:即以“保护青少年”之名,对历史进行选择性过滤,将认为“不适”的内容遮蔽起来。这种做法的初衷或许是善意的,但其结果,无异于因噎废食。电影《731》所试图呈现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实施反人类罪行的残酷史实,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所遭受的深切苦难中不容忘却的一页。如果不让青少年们知道“731部队”意味着什么,他们又如何能真正理解和平的代价?不让他们了解民族曾经历的屈辱与伤痛,他们又从何而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保护青少年,不应是通过构建一个被美化过的绝对安全的环境来实现,而应是通过坦诚、审慎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强大的内心和批判性的思维,从而能够直面历史的幽暗,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历史教育的核心功能,从来不是只为歌颂辉煌,而在于对他真实性的敬畏和共情。一个只允许存在光辉叙事的民族,是脆弱的;而一个敢于直面伤疤、铭记苦难的民族,才能真正拥有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鲁迅的烟,还是“731”的罪,都是这真实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因害怕“教坏小孩”而不断粉饰过去,最终我们交给未来的,将是一份被篡改的、苍白的遗嘱。真正的教育,是赋予他们认识真实世界的能力,包括它的光辉与它的黑暗。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成长为有韧性、有思考、有担当的下一代,才能真正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绍兴大学 章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