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湖北医药学院核韵“星”传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十堰市茅箭区鸳鸯中心小学开展有关“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的实践活动。40余名学生在队员的引导下,于思政与美育课堂中双向成长——既以科学知识筑牢思想根基,又用艺术创作抒发梦想憧憬,在沉浸式学习中收获精神滋养与能力提升。
忆峥嵘:重现“两弹一星”奋斗历程
课堂上,实践队员摒弃枯燥的理论灌输,转而以“历史时间线+关键事件”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回溯“两弹一星”的发展脉络。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响彻太空,队员们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那段物资匮乏却信念坚定的岁月娓娓道来。“当时没有先进设备,科研人员就用算盘计算数据;没有充足粮食,就靠野菜和干粮充饥”,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两弹一星”成功背后的艰辛与不易,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惊叹,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科学的好奇在孩子们眼中交织。
学榜样:聆听元勋以身许国事迹
“钱学森爷爷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邓稼先叔叔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滩上默默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队员们聚焦“两弹一星”元勋的感人事迹,用故事化的讲述让榜样形象愈发清晰。当讲到科研人员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用简陋设备攻克技术难关,甚至牺牲健康守护国家机密时,孩子们纷纷挺直腰背、睁大眼睛,有的悄悄攥紧拳头,有的眼中泛起泪光。课后交流中,一名学生说道:“他们太伟大了,为了国家愿意付出一切,我以后也要向他们学习。”
指尖创艺:让爱国情怀具象化
美育课堂上,队员们以“航天梦”“祖国美”为主题引导创作:孩子们用粘土捏出“火箭奔向星辰”“太空遨游”等造型,指尖揉捏间勾勒对国家发展的憧憬;折纸环节里,彩纸在手中翻转,化作“和平鸽”“五角星”,每一处折痕都藏着对祖国的祝福。模型搭建课上,大家分工协作组装简易“红色地标”模型,从拼接到上色,不仅提升动手能力,更在直观感受中加深对家国的认知。
视听共情:用红色文化浸润心灵
红色音乐与电影赏析环节,队员们精选《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曲目,搭配“两弹一星”相关纪录片片段。当激昂的旋律响起,孩子们不自觉跟着哼唱;看到科研人员为国奉献的画面时,不少人神情肃穆。队员们借影片细节讲解背后的红色故事,让孩子们在视听体验中理解“爱国”的深刻内涵,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笔墨抒情:以文字图画传递热爱
手抄报设计与爱国小诗创作课堂上,孩子们化身“小小创作者”:手抄报版面里,用彩笔绘制国旗、长城,配上“我爱我的祖国”“向英雄致敬”等文字,图文并茂展现心中的家国;小诗创作中,“我想变成一颗星,照亮祖国的夜空”“火箭飞上天,祖国更强盛”等稚嫩诗句,虽语言朴实,却满含真挚的热爱。队员们逐一审阅指导,既帮大家优化作品,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对祖国的情感。
实践队队员表示,思政教育是“铸魂”的根基,美育是“润心”的途径。通过此次实践,他们希望以知识为媒、以艺术为桥,让孩子们既懂科学原理、树报国信念,又能释放创造力、涵养审美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优化思政与美育课程设计,持续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精神力量,让科学梦想与艺术素养共同绽放光彩。
[来源:核韵“星”传暑期社会实践队 傅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