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暑期,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柿染碳新” 实践团在富平革命老区开展实践活动。当地柿子汁浸染的布料在阳光下呈现琥珀色光泽,这一传统非遗技艺的展示,让富平的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智慧实现跨时空融合。实践团青年学子以非遗柿染技艺为抓手,为富平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书写新内容。
一、红色沃土间的 “绿色革命”:柿染技艺串联历史与当下
在关中革命纪念馆斑驳的砖墙旁,“柿染碳新” 实践团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 那些曾在艰苦岁月里滋养革命先辈的柿子,如今正借助非遗柿染技艺,实现生态价值的全新转化。
历时 47 天的实践中,团队系统探索并构建起 “红色研学 + 柿染工坊” 的富平特色模式。一方面,创新性开发 “红色记忆”“烽火岁月” 等主题染艺课程,将当地革命故事融入非遗教学,让学员在学习染布技艺的同时,重温红色历史;另一方面,搭建 “柿子 - 染液 - 文创” 产业链,通过技艺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直接助力果农增收;此外,团队还针对传统柿染工艺的不足,研发环保型固色技术,使这门古老技艺符合现代工业生产标准,为规模化推广奠定基础。
作为渭北革命的重要遗址,富平红色基地留存着无数革命印记:斑驳的窑洞、泛黄的文献,不仅记录着先烈为信仰奋斗的艰辛历程,更藏着老一辈人与土地相依共生的生存智慧。当地盛产的柿子,曾是物资匮乏年代里革命者的果腹之物,如今则成为连接红色教育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纽带。正如富平传统工艺复兴的实践所示,当地人将柿子榨取的汁液作为天然染料,让 “柿染” 这门古老技艺在红色旅游场景中重焕生机。
柿染工艺的每一步流程,都透露着对自然的敬畏。从采摘成熟柿子,到经晾晒、发酵制成染液,再到反复浸染、晾晒形成深浅不一的花纹,全过程无需添加化学物质,真正实现 “从土地来,回土地去” 的生态闭环。这种零污染的工艺特性,与当下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及环境保护理念高度契合。在红色基地的研学活动中,参与者亲手参与柿染制作,既能通过布料纹样感受革命年代的质朴情怀,也能直观理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
二、模式创新:红色教育与生态产业的双向赋能
如今的富平,红色教育已摆脱单纯的历史宣讲模式。基地周边的柿子林成为鲜活的生态课堂,老艺人的染坊转型为实践基地,游客在聆听革命故事的同时,还能学习如何用自然馈赠创造经济价值。
这种创新模式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一方面,红色文化通过 “体验式” 传播更具感染力,让历史不再停留在文字与图片中;另一方面,当地柿子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果农不再为柿子滞销发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红土孕育革命火种,亦滋养柿子林木;革命精神教会人们坚韧向前,柿染工艺则启示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在富平,红色基因与绿色理念的相遇,让这片土地的故事有了更生动的讲述方式 —— 传承红色记忆,也可以是一场与自然温柔对话的旅程。
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青年化的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用沾着乡土气息的语言讲述有温度的党史故事,让陈列馆里的文物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精神火种,推动红色基因、文化传承与环保思想在新时代代代相传。(投稿人:曹晓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