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江大地,一场静水流深的文化变革正在博物馆领域生动上演。从西子湖畔到东海之滨,从古越大地到瓯江两岸,浙江的博物馆事业以守正创新为双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航程中不断开辟新境界,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着独特的“浙江样本”。
守正,是博物馆事业的根脉所系。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化资源。全省博物馆数量已达400余家,形成了以省级馆为龙头、市级馆为骨干、县级馆为基础、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这些文化殿堂坚守文物保护的底线,坚持学术研究的深度,坚定文化传承的使命,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和有效传承。
浙江省博物馆的“昆山片玉”中国古代陶瓷陈列,浙江自然博物院的“绿水青山的召唤”生物学陈列,无不体现着对专业精神的坚守。良渚博物院对良渚文明的研究展示,杭州博物馆对杭州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都是“守正”的生动实践。这种守正,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对文化本真的尊重,对历史真实的敬畏,对学术严谨的坚持。
创新,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浙江博物馆界的创新体现在多个维度:展览形式的创新,让文物“活”起来;传播方式的创新,让文化“动”起来;服务模式的创新,让观众“融”进来。
数字化改革成为浙江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最大亮点。浙江首创的“数字博物馆”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浙里文化圈”打造24小时不闭馆的线上文化空间,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云逛馆”。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点击量超千万,实现了文物展览的“破圈”传播。
策展理念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的“2023全球旗袍日”活动,将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打造的“港口与航海”系列展览,将专业性与趣味性有机统一;浙江美术馆推出的“东方智慧”系列展览,让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展示对话。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博物馆传统的刻板印象,让高冷的文化殿堂变得亲切可及。
文旅融合开辟了新路径。浙江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创意”等新模式,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将考古遗址与公园建设完美结合,成为文化遗产活态利用的典范;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连接,开辟了非遗活态传承新途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将工业遗产改造与文化空间营造相结合,成为城市更新的亮丽名片。
教育功能的延伸拓展了服务边界。浙江博物馆界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群体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浙江省博物馆的“文博小课堂”、浙江自然博物院的“自然探索营”、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之夜”等活动,已成为知名的社会教育品牌。2023年,全省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超过1.5万场次,真正实现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功能定位。
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了文化影响力。浙江博物馆界积极参与国际对话,通过文物外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浙江故事。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浙江省博物馆的“越王时代”展赴海外多个国家展出,展现中华文明魅力;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国际丝绸艺术展,搭建文明互鉴桥梁。
展望未来,浙江博物馆事业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推进博物馆数字化改革,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让博物馆成为浙江文化高地的鲜明标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之江潮涌,文脉绵长。浙江博物馆正以守正创新的实践,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之江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传统文化正焕发新生机,浙江故事正传向全世界。(朱铃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