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银汉耀光辉,云南香茗沁心脾;中外宾朋齐相聚,茶香袅袅传友谊。值此中国传统“七夕”佳节之际,为加深澜湄流域文化交流与人文情谊,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云南省影视发展产业促进会、云南省图书馆、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于8月29日下午在昆明金鼎科技园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美美与共 云茶共享 —— 澜湄茶叙话七夕 千年非遗拓情缘”文化主题交流茶话会,中外嘉宾欢聚一堂,共度中国传统佳节,品鉴云南普洱茶,欣赏非遗文化,同温“七夕”传统文化情谊。
中柬友谊源远流长
柬埔寨王国驻昆明总领事华索帕拉(Mr. Hour Sophara)先生出席茶话会,以茶为媒、以节传情,通过艺术展演、非遗体验与深度对话,搭建起中柬及海外华侨文化交流的桥梁,书写澜湄流域民心相通的新篇章。
柬埔寨王国驻昆明总领事华索帕拉先生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中柬文化交流成果,并代表柬埔寨政府向主办方致谢,他介绍了柬埔寨与云南在文旅方面合作的最新成果,期待更多的中国企业和游客赴柬埔寨投资考察,感受柬埔寨辉煌的吴哥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云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杨梅发表致辞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的词句,为我们今天的七夕茶文化主题茶话会做了最好的注脚:银河、星宿的传说与澜沧江-湄公河的波光相映,我们以茶为媒、以书为桥,跨越山海相聚,共赴一场浪漫的、诗意的七夕之约。”杨主任还介绍,“云南省图书馆依托丰富馆藏,于2023年3月在金鼎科技园设立东南亚文献分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公益讲座、文化交流等活动,为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此次活动云南省图书馆带来精彩的大理白族三道茶表演。
茶话会现场所选用的“临沧凤情中国红”红茶、“陈皮普洱熟茶龙珠”受到中外来宾的好评。这一盏红艳明亮的滇红,象征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谊的红火与热烈。其温润醇厚的口感,恰如我们之间日久弥新的深情厚谊。而“龙珠”团圆,陈皮和睦。这颗历经时光陈化的茶中明珠,融合了云南普洱的醇厚与新会陈皮的甘香,喻示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相互融合、彼此成就的美好未来。
非遗传承共拓情缘
非遗传拓体验是活动的亮点。在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衡老师的指导下,柬埔寨王国驻昆明总领事华索帕拉先生与国歌词作者田汉先生侄女田伟女士等嘉宾亲自参与体验。总领事与现场嘉宾共同制作了寓意深远的“一路象好”拓片作品,象征着澜湄流域国家携手共进、友谊长存的美好愿景。
张衡老师向总领事赠送了这份由众嘉宾合作完成的特殊礼物——“一路象好”,不仅谐音“一路向好”,更寄托着对中柬友谊和区域合作的美好祝愿。同时,田伟女士及其丈夫获赠《义勇军进行曲》拓片作品,将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结合,体现了对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民间交流意义深远
茶香氤氲间,中柬及与会嘉宾以茶为媒,共叙传统文化交流情谊。活动现场流程丰富有序,既洋溢着传统文化韵味,又饱含国际交流情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白族“三道茶” 早已蜚声海外,但亲临现场感受还是令人激动,白族姑娘们身着传统服饰,以“一苦二甜三回味” 的茶道哲学,诠释中华文化的包容与智慧。
普国翠老师古筝曲《枉凝眉》与古琴艺术家、古莲琴院创始人李术林老师抚琴演奏的《良宵引》《凤求凰》的悠扬旋律交织,将七夕的浪漫氛围与传统文化底蕴融为一体。
来自中国台湾的著名音乐家吴重民先生以诙谐轻快的吉他弹唱《欢乐年华》等经典曲目,与现场观众热情互动,两岸同胞在音乐中跨越地域隔阂,共享文化共鸣。印尼归侨侨眷联谊会会长钟芳梅女士作为海外华侨代表,与云南省吉他协会会长卢文武合作演唱印尼民歌《哎呦妈妈》,并即兴跳起印尼传统舞蹈,展现华侨群体在民间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本次活动还得到云华茶社、云南澹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云南鹏教图书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印尼中心主任彭彬女士就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七夕”节日文化做了精彩分享。
茶叙尾声,一份承载着千年技艺与诚意的礼物悄然呈上,“非遗普洱龙团茶”这饼遵循古法、由非遗技艺传承人亲手压制而成的龙团茶,不仅是一片茶叶,更是一份活着的文化遗产。它象征着中华茶文明的厚重底蕴,也寄托着我们共同守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心愿。愿这份“可以喝的古董”,成为我们友谊历久弥新的见证。
鹊桥飞渡七夕夜,滇茶溢香满庭阶。嘉宾来仪共佳茗,文化汇流情更切。非遗传拓、医疗教育合作、青年交流,皆成澜湄共生之暖意。不以山海为远,唯以人心相亲,这场对话超越外交形式,用温度书写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民心相通、命运与共的生动注脚。
茶香袅袅,情谊绵长。在七夕的月光下,这场跨越国界与地域的文化盛宴,不仅为澜湄流域的民心相通注入新活力,更以非遗为笔,在“一带一路” 倡议的画卷上,书写了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时代篇章。本次活动不仅增进了澜湄流域各国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还为构建澜湄流域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为促进区域文化繁荣作出新贡献。(王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