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E路‘童’行”新信青年志愿服务队在泰州市海陵区育才社区,面向该社区的留守儿童及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组织开展了主题为“‘两弹一星’精神探索之旅”的实践活动。活动聚焦导弹升空的科学奥秘与精神传承,通过原理实验与模型制作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科学与爱国的种子。
原理初探:反冲之力,跃然眼前
志愿者们化身“科学博士”,用孩子们身边常见的材料,设计了直观有趣的“瓶子火箭”实验。透明塑料瓶内,志愿者精准注入适量清水,加入一小勺白色小苏打粉末。瓶盖被迅速旋紧,瓶子随即被倒置置于空地。随着志愿者沉稳的倒计时口令,瓶内悄然发生着化学反应:小苏打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急速攀升。数秒后,“嘭”的一声闷响,瓶盖被积蓄已久的气压猛烈顶开,白色气雾喷薄而出的瞬间,瓶子如离弦之箭般垂直向上弹射而起,模拟出火箭依靠尾部喷流反冲升空的震撼一幕。实验现象牢牢抓住了在场每一双好奇的眼睛。
面对孩子们热切探究的目光,志愿者俯身细致讲解:气体如何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压的积聚如何转化为强大的推力,并清晰类比到真实火箭依靠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向后高速喷射,从而获得巨大反冲力冲破地心引力的精密过程。孩子们屏息凝神,在观察现象与聆听原理的交织中,对那托举庞然大物刺破苍穹的力量,有了初步而具象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扮演科学家讲解导弹升空实验。王翊宁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和社区儿童共同完成导弹升空实验。王翊宁 供图
巧手传承:方寸之间,铸就“利箭”
理解了升空的科学基石,活动重心转向精神的实践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启蒙课:我的卡纸导弹”手工制作。色彩鲜艳的卡纸、闪亮的五角星贴纸、各色彩笔整齐分发到孩子们手中。志愿者同步讲述着厚重的背景:数十年前,面对严密封锁与艰苦卓绝的环境,老一辈科学家正是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铮铮铁骨,于戈壁深处用智慧与双手锻造出捍卫家国的“争气弹”。此刻,孩子们手中的卡纸导弹模型,正是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的微小映射与接力。
制作区域顿时沉浸于专注的氛围。小手小心翼翼地沿着清晰的虚线折叠卡纸,力求棱角分明;指尖蘸取适量胶水,精准涂抹在需要粘合的三角区域,再用力压实确保牢固。志愿者们穿行其间,或俯身轻点图纸关键处进行提示,或手把手协助调整难以掌控的细小部件结构,确保每一枚“导弹”都能稳固成型。同时,他们鼓励个性表达:五角星被郑重地粘贴在弹体显眼位置,稚嫩却工整的笔迹写下“中国航天”、“加油”等简短而有力的寄语。当卡纸边缘偶尔不服帖,或部件组装遇到阻碍时,志愿者温和引导孩子们回想科学家们当年面对的重重技术壁垒,鼓励那份不言弃的韧劲:“想想前辈们遇到的困难,我们这点小挑战,再试一次定能成功!”
图为团队成员和社区儿童共同完成卡片导弹制作。王翊宁 供图
模型列阵:童心汇聚,致敬苍穹
时间在专注的指尖流淌,一枚枚凝聚着心血的卡纸导弹陆续“竣工”。色彩斑斓的弹体,精心绘制的图案,闪亮的五角星,构成了一片微型的“导弹方阵”。在志愿者的组织下,孩子们整齐列队,庄重地双手托举起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模拟导弹傲然伫立的姿态。“三、二、一!”无声的默契在心中倒数,孩子们手臂有力上扬,模拟那激动人心的点火升空瞬间。志愿者手中的相机快门频频按下,定格下一张张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与承载着梦想的“小利箭”。
图为团队成员和社区儿童合影留念。王翊宁 供图
探索延续:星火初燃,前路可期
此次“‘两弹一星’精神探索之旅”,通过妙趣横生的物理实验和充满成就感的动手制作,不仅为育才社区的留守儿童和新兴领域群体未成年子女打开了科学探索的窗口,更在新信青年志愿者们全程引导、启发、协助的深度互动中,将 “两弹一星”精神种子,以最生动、最可感的方式,悄然植入孩子们的心田。(朱舒婷 宗瑛 丁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