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广西师范大学柳韵薪传实践团:探寻柳州山歌传承新路径

2025-09-02 10:34:47   来源:中国焦点日报网

7月3日至10日,广西师范大学柳韵薪传实践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队聚焦新时代背景下柳州山歌吸引年轻群体与创新性传承的核心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山三妹、流山哥(韦政宁)、小太阳(刘日红)等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及山歌爱好者小善喜、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研究会会长江波,并实地参与“鱼峰歌圩”活动、参观柳州市鱼峰区文化馆展览,探寻柳州山歌焕发新生的有效路径。

山歌为桥:从苗山深处到数字云端

“在我心里,柳州山歌最独特的灵魂就是‘以歌传情,以歌记事’。”在融水苗乡成长、如今在抖音拥有超150万粉丝的非遗传承人山三妹(韦莉莉)深情说道。她把山歌比作流淌在血液里的声音,是祖辈留下的“密码”。面对曾经“山歌无人听”的窘境,她选择拥抱新媒体:“既然大家都习惯在手机上获取信息,为什么不把山歌搬到新舞台?”然而,如何在短视频几秒的黄金时间内既保留山歌原韵又抓住眼球?她将传统唱腔与苗乡山水、现代字幕结合,摸索出独特的传播路径。一曲《刘三姐的歌百听不厌》获赞13万,正是传统与潮流碰撞的火花。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鱼峰歌圩非遗传承人山三妹。刘浇棱 供图

山三妹的成功并非孤例。柳江区壮欢民族歌舞队的韦政宁同样深有感触。他带领团队将山歌搬上抖音、腾讯等平台,作品累计收获数千万播放量,并连续获得柳州市网信办颁发的奖项。“对山歌的热爱是我们的生命,”韦政宁强调,“我们要有文化自信!”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山歌的研究、制作与传播,将这份壮族文化的“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通过新媒介传递四方。

守正创新:老调新唱的时代答卷

面对山歌传承的时代命题,“广西歌王”、鱼峰歌圩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日红(艺名小太阳)交出了一份融合时政与艺术的答卷。她擅长将党的政策、宪法知识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山歌,让民众在旋律中轻松理解。“山歌是民间的传统,民间的情感,民间的希望。”刘日红这样定义山歌的根源。她的创作灵感深深植根于田间地头的生活与人民的情感表达。在传承形式上,她大胆尝试将山歌与说唱、情景剧甚至禁毒宣传相融合,赋予古老艺术以崭新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广西歌王小太阳(刘日红)。曹怡欣 供图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刘日红坦言,吸引90后、00后加入传承队伍,需跨越方言障碍、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严谨的韵脚规则三重关隘。山歌传播者小善喜(网名)在网络推广中也观察到隐忧:过度融合其他元素可能导致传统山歌文化流失,一些曲调日趋通俗化。她坚持作品灵感源自生活与个人情感,粉丝的热情反馈是其持续创作的动力,但也深感在创新与保护间寻找平衡的不易。

青春接力:学子问道寻传承良方

在鱼峰区文化馆,实践团成员跟随柳州市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研究会会长江波,凝视着橱窗内泛黄的手抄歌本与老照片,山歌的历史脉络触手可及。江波强调,山歌的传承核心在于“活态”二字——它必须活在当下人的口中与心中。

图为江波会长带领实践队员参观鱼峰区文化馆。张峻滔 供图

此行,实践团成员不仅记录了传承人的智慧与困境,更肩负着探寻青年传承路径的使命。对此,从苗山歌手蝶变为百万博主的山三妹给出了真诚建议:“要深入了解山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善用新媒体平台,但绝不可为流量牺牲根基。”她鼓励青年学子积极与同龄人互动,创作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做连接古老山歌与未来世界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员与柳江区壮欢民族歌舞队在鱼峰歌圩进行山歌对唱表演。张峻滔 供图

当实践队员在歌圩现场,跟着调子尝试唱出第一句山歌时,古老韵律与青春声线交织的不只是旋律。柳州山歌的生命力,正系于代代守护者的执着,更系于年轻一代能否接过这浸润着泥土芬芳的“密码”,在新征程上唱出时代回响。(供稿人 曹怡欣 董佳宜 李燕恬 甘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