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山东中医药大学“本草薪火,知行致远”服务队奔赴济南市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和威海市荣成市桃园街道朝阳社区,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性宣讲和精准化调研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将岐黄智慧薪火播撒进社区和课堂,躬身实践感受中医药事业的时代脉搏。
叩问历史:博物馆里的文化寻根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团队走进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看到那些记载“神农尝百草”的古籍文字,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敢为人先的精神;凑近标本展柜细瞧,人参头上的“芦碗”纹路清晰可见,鹿茸蜡片分层温润又精致;指尖划过针灸铜人上密布的经络穴位,仿佛摸到几千年来大医精诚的“脉搏”在跳动。从“岐黄”、“青囊”等雅称的由来,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部立体化的中医药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这不仅是一次中医底蕴的积累,更是一场文化认同的洗礼,博物馆的厚重沉淀,也将化为社区课堂上破壁传播薪火的底气。
图为团队参观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
知行相济:社区课堂的薪火传递
带着历史馈赠,团队走进朝阳社区,开展中小学生“中医药奇妙之旅”互动课堂。
宣讲以“什么是中医”切入,形象阐释其“天人相应”“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深入浅出解析“望闻问切”四诊奥秘,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化身“小郎中”,体验传统中医诊法魅力;课堂随即变身“百草园”,队员们带领学生辨识常见药材,讲述“神农尝百草”古老传说,动手环节,学生们亲手配伍中药香囊,将缕缕药香与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一同珍藏;“八段锦”教学将气氛推向高潮,团队结合中医经络学说拆解动作:“两手托天理三焦”,感受气息畅通任督二脉的舒畅,“摇头摆尾去心火”,体会刺激命门穴位带来的温热,一招一式之间,他们仿佛触摸到了阴阳调和的古老养生智慧,初识中医调养的独特魅力。
图为 团队成员进行中医药文化宣讲
图为 学生制作香囊
把脉未来:调查问卷显青春责任
为深入了解青少年中医药健康认知水平,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效能,团队设计《中小学生中医药健康素养问卷》,问卷围绕认知、行为、态度三个核心维度展开。队员们带着热忱走进社区和学校,耐心讲解、细致回收,为后续分析区域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现状与成效提供了宝贵数据,真实反映青少年对中医药认知盲点。问卷的意义,远不在于信息的收集,更是服务队倾听基层声音、践行责任担当的桥梁。团队收集到的每一个反馈,都是未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推广方案的重要基石,也是扎根基层、践行服务承诺的生动体现。
薪火相传无尽端,青春赋能新篇章
当博物馆铜人与课堂香囊在时空中交相辉映,当八段锦的招式伴着童声口令舒展,服务队在踏足之处留下知行合一、深植家国的生动注脚,而这也是青年对“何以中国”的回答。在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他们于文字和实物之中触摸历史厚度,坚定文化自信;在朝阳社区的香囊针线间,他们化身文化使者,让千年本草焕发生活美学;在问卷的潜心调研中,他们听见现实需求对中医药普惠服务的呼唤。
中医药的传承,既要“故纸堆”里的皓首穷经,更需“烟火气”中的青春注脚。“本草薪火,知行致远”服务队以青年之眼洞察发展成就,以青年之足丈量振兴之路,以青年之手播撒岐黄智慧。当健康中国的画卷徐徐铺展,那缕萦绕在孩童指尖的药香,正悄然孕育着文明传承的参天树。何以未来?在千年智慧与数字原住民的相遇处,在皓首穷经者与织就烟火者的接力间,岐黄薪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