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的清泉浸润乡土,用青春的热忱点亮童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联合天风证券团委组织的“珞珈策马天风劲,青春踏歌支教行”支教团,于2025年7月奔赴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窑淮镇窑场村、淮水村、陈家铺村及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开展了为期十二至十六天的支教夏令营活动。
一、课堂风采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四地支教队结合专业特色与儿童成长规律,精心设计了涵盖红色文化、知识科普、艺术手工、科学实验等多元领域的课程,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拓宽视野、厚植情怀、激发潜能。
(一)淮水队
“红色基因润童心,知行合一探世界”
(队员:王梦涵、袁逸桐、王苗淼、蔡思婕、季璠、胡煜杭、石孟瑜、栗浩宸)
淮水队的红色课程以“红色文化贯穿近现代史”为核心,通过讲解红船精神,结合开国大典影像及港澳回归历程,不仅展现了青年的抗争精神,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知识科普课上,《人生当铺》让孩子们通过起始牌与挫折牌的相互抵消感受生命意义,科学实验课上,志愿者演示了大气压强现象,指导孩子们提取香蕉DNA,带领孩子们学习心肺复苏术,通过“牛奶烟花”展现化学之美;艺术手工课上,孩子们用衍纸绘成画作,用彩纸折出自然万物……丰富多彩的课程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更让他们在互动与实践中收获了知识、技能与成长的快乐。
(二)窑场队
“红色人物树榜样,跨界探索拓视野”
(队员:廖芷玥、钟晨曦、张净、蒋林芝、杨嘉欣、庄锐、刘旋、孙宁帜)
窑场队的红色课程聚焦“红色人物志”,志愿者以《智慧火炬的接力赛——初识马克思》为题,引导孩子们理解信仰的力量,并解读南北极科考队的坚守与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让家国情怀深植于孩子们的心底。知识科普课上,《科幻文学启蒙》引领孩子们仰望星空,《民族美食之旅》促进民俗对话;科学实验课上,传声筒的震动与吸管笛的共鸣,凸透镜聚焦与蜡烛光衍射,揭秘神奇的科学世界;艺术手工课上,《美术馆奇妙夜》在鉴赏中培育审美的种子,《我的拼贴诗》在文字中安放成长的故事。生动有趣的课程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在探索与实践中点燃了他们对于文化、科学与艺术的热爱。
(三)陈家铺队
“方寸讲台藏万象,动手实践悟真知”
(队员:郭文婧、王佳欢、张淑婉、谭依苒、高瀚杰、向瑀乔)
陈家铺队的红色课程从井冈山茅草屋讲起,志愿者们用沙盘模拟根据地建设,讲述隐蔽战线的特工故事,让孩子们于互动中读懂革命工作者的坚守。科普课上,志愿者们带孩子们了解沉睡千年的三星堆青铜神树,并以诗扇、冰鉴等器物为切口,窥见古人的生活图景;艺术课上,经典选段让孩子们踏上音乐剧的旅途,在旋律起伏中感受情节跌宕;手工创作中,孩子们用黏土制作青铜神树的枝桠、面具的纹路,将彩纸折成色彩缤纷的花球;实验课上,志愿者与孩子们亲手制作磁悬浮陀螺和电动小火车,在操作中感受物理科学的奇妙之处。寓教于乐的课程让孩子们感受历史的温度、艺术的魅力、科学的奥妙,激发了他们探索世界的热情。
(四)老寨队
“乡土红色筑根基,精神传承融血脉”
(队员:王子昊、张亦弛、周嘉彤、谌思铭、祁灏渱)
老寨队以“趣味历史+人物志”深化红色教育,趣味历史版块中,《走向近代》聚焦近代中国从屈辱中艰难求索的历程,《伟大的长征》重现长征岁月;人物志版块,志愿者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为主题,令孩子们体悟其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品格。志愿者们还以起源于湖北的三大精神为主题设计课程,让乡土精神具象化。红色课程之外,从《制作我的手工札记本》的动手实践,到《我想夸夸你》的自信培育;从《兔子能不能追上乌龟》的趣味逻辑思辨,到《特工密信》的科学原理探索……这些有温度、有深度的课程,如同涓涓细流浸润心田,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边界,更在动手与思考中点燃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让孩子们在多元课堂中全面成长。
二、课后时光
夕阳的余晖透过教室的窗棂,微风送来阵阵黄酒的香气。在支教的课余时光里,孩子们与志愿者之间还有着许多温馨互动。
休息时,志愿者们卸下讲台上的严肃,化作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孩子们常会围在志愿者身边,分享零食、讲述趣事,或是一起打球、玩童年小游戏,简单的举动满是真诚的喜爱,温暖着彼此的心田。放学后,一些小朋友会主动承担起打扫的责任,摆放桌椅、清扫垃圾、检查抽屉,对待卫生一丝不苟,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暮色降临后,志愿者有时会牵着孩子们的手在草坪散步,孩子们会七嘴八舌地介绍村里的事物,话题从身边的小动物延伸到天上的云、地上的山,直至山那边的世界。
除此之外,支教队的脚步还踏上了更广阔的土地。支教队在天风证券工作队的精心安排与带领下,走进房县北城工业园,实地探访力芯科技、壹徕科技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志愿者们参观着一个个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观察着一台台精密高端的仪器,与企业负责人就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交流探讨,真切感受到了国家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蓬勃力量。
三、结营时刻
时光匆匆,支教的终章在不舍中开启。四地结营仪式以温情与希望为笔,为这段夏日相遇画上圆满句点,却也写下了“再相逢”的序章。
淮水村的孩子们合唱《明天会更好》,用临别赠言与武大文创奖品留存十六天的陪伴;窑场村的回顾视频里,课堂互动与溪边欢颜交织,信纸里的字句藏着“下一次相遇”的约定;陈家铺村的结营仪式上,《寻梦环游记》引发梦想畅谈,爱心折纸与合影定格了支教的温暖;老寨村的教室里,《送别》的旋律轻轻响起,歌声漫过山间的茶园,为这场盛夏的相遇画上了最温柔的句号。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孩子们的笑脸与志愿者的身影紧紧相依——这些画面里,有知识的种子,有梦想的萌芽,更有跨越山海的约定。
从盛夏初临到暑气渐消,支教团用十几天的陪伴,在山野间播撒希望。这不是一场单向的给予,而是一次双向的成长:志愿者们以珞珈书香为孩子们勾勒山外世界,孩子们用大山的厚重与清泉般的眼眸,教会志愿者读懂土地的诗行。
支教的落幕,是新篇的开始。那些课堂上的思想碰撞、溪畔的欢声笑语、结营时的不舍约定,终将化作照亮前路的星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教团将继续怀揣这份感动与责任,以青春之我投身乡村振兴,让智慧的火种在乡土间永续相传,让青春的热血在教育扶智的征程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来源:“珞珈策马天风劲 青春踏歌支教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