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千年蜀地史。2025年暑假,四川农业大学实践团队走进成都博物馆,开展了以“探寻蜀记”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学子们穿梭于博物馆的各个展厅,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和互动体验,深度挖掘蜀地文化从古蜀文明到近现代的历史变迁,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当代价值。
探访成博:开启蜀地文化之门
成都博物馆位于市中心天府广场西侧,占地面积约17亩,总建筑面积约65000平方米。作为成都市重要的文化地标,这里收藏了近20万件文物,形成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较为完整的藏品序列。博物馆北楼为展示区,其中地上二层至三层为“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四层为近世篇和民俗篇,五层则是中国皮影木偶展。为满足暑期公众参观需求,成都博物馆特别延长了开放时间,并推出了多元活动,为市民和游客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古蜀文明:穿越千年时光隧道
在博物馆二楼的先秦厅,川农学子们开启了这场时空之旅。这里展出了240余件精品文物,集中展示了先秦时期古蜀文明的瑰丽神奇。展厅以先秦时期蜀文化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古城址群,夏商周时期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战国时期的商业街船棺葬、巴蜀图语等为重点内容。团队成员们在古蜀文明展区驻足良久,造型独特的青铜器静静陈列,背后隐藏着古蜀人对自然资源的独特利用方式。通过这些文物,同学们了解到古蜀人在青铜器铸造时,对铜矿开采与冶炼已经有一套严谨流程。
水利智慧:都江堰的千年生态启示
在农业文明展示区,同学们领略到古代四川人民在水利灌溉领域的卓越成就。作为世界水利文化的瑰宝,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精妙绝伦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农田灌溉需求,还巧妙地维持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
这一伟大工程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并非相互对立,而是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和谐共生。这种古老的生态智慧,为现代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刘同学感慨道:“此次参观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更让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维度进行思考,历史文化中的智慧能够为现代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独特视角和创新思路。”
秦汉三国:感受“沃野天府”与“蜀汉风云”
除了古蜀文明,同学们还深入了解了秦汉三国时期的蜀地文化。四川博物院推出的《古代四川(秦汉三国时期)》展览,通过馆藏210余件文物,结合最新考古成果,展示了这一时期巴蜀的风貌。展览分为“沃野天府”和“蜀汉风云”两大单元。第一单元讲述了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后在巴蜀大地筑城邑、兴水利、修栈道、推行社会改革,使巴蜀地区经济、社会等得到发展的情况。第二单元“蜀汉风云”则讲述了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的历史。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是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历史人物走进展览,与货币、陶俑、铜镜等文物一起,讲述着风云际会的三国故事。
实践互动: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成都博物馆不仅提供了观展体验,还精心设计了多种实践互动活动。“百技千工 匠心传承”手工坊开放了古蜀民居、织机帆布包、经穴漆人帆布包、蜀锦书签、彩绘漆盘、立体画像砖彩绘等手工体验。此外,皮影戏、木偶剧专场由工作人员和剧团表演《灵犀传说》《猪八戒吃西瓜》《记不住》等皮影剧目和木偶戏,观众可参与体验,感受“一口叙说千古事”的魅力。通过这些互动体验,大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蜀地文化的理解,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乐趣和意义。
文化传承: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四川农业大学的学子来说,这次博物馆之旅不仅是文化探索,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通过实地参观和互动体验,他们对蜀地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王同学表示:“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蜀地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们为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力量的热情。”团队成员们不仅自己参观学习,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博物院入口处坚守检票岗位,成为文化场馆的青春“守门人”。他们严格遵循检票流程,细致查验门票,保障参观秩序的同时,守护文化体验的有序开展。穿越千年时空,感受历史脉动。四川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在这个暑假走进成都博物馆,用青春脚步丈量古蜀文明的发展历程,用专业视角探寻历史文化中的环境智慧,用年轻心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馆的大门永远敞开,文化的传承永不停歇。(蜀运红途农脉探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