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所有科室中,重症监护室(ICU)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被称作“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也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冰冷的医疗仪器与炽热的生命渴望交织,极致的宁静与突然的喧嚣并存。对于绝大多数医学生而言,进入ICU实习,既是一场向往已久的专业朝圣,也是一次对身心极限的挑战。这个夏天,来自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大四医学生徐盼奇怀揣着课本知识与初生牛犊的勇气,走进了嘉祥县人民医院的ICU,开始了一段短暂的实习。这段短暂却密度极高的时光,在她青春的履历上,刻下了远超预想的深刻印记。
初入“战场”: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徐盼奇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踏入ICU时的感受。厚重的自动门在她身后缓缓关闭,仿佛隔绝了两个世界。门外是寻常的生活气息,门内则是被严格控制的温度、湿度和无处不在的消毒水味道。眼前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插图和术语,而是真实的景象:各种型号的监护仪屏幕上跳跃着错综复杂的波形和数字,呼吸机有节奏地发出“嘶嘶”的声音,输液泵滴答作响,宛如生命倒计时的秒表。病床上,患者身上插满了各类导管和线路,大多处于镇静或昏迷状态,他们的生命完全依赖于这些精密而冰冷的仪器。
“第一天,我几乎是懵的。”徐盼奇坦言,尽管在学校里成绩优异,对人体解剖、病理生理烂熟于心,但面对眼前综合了多种致命器官衰竭的危重病人,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和渺小。“书本告诉你每一种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但没告诉你当患者的血压在几分钟内骤降时,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紧张感;它教你如何解读心电图,但没教你如何在一片报警声中,快速判断哪个才是真正需要优先处理的险情。”
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徐盼奇面临的第一课。在这里,知识不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与死神抢人的武器,而熟练掌握这些武器,需要时间、经验,更需要一颗极其强大和冷静的心脏。
图为徐盼奇查阅患者病例记录
生命之重:从“治病”到“救人”的认知升华
在ICU的日子里,徐盼奇的带教老师,一位有着十五年ICU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对她影响至深。老师不仅教她如何分析血气报告、调整呼吸机参数、进行深静脉穿刺,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ICU医生的核心哲学。
“老师常对我说,‘我们看的不是病,是人。’”徐盼奇回忆道。这句话起初她并不完全理解,直到她参与了一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抢救。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情况一度极其危急。整个医疗团队彻夜未眠,调整治疗方案,精准计算着每一条液体的出入量,反复评估着每一项细微的指标变化。最终,在长达一周的拉锯战后,老人的病情奇迹般稳定下来,并成功脱离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徐盼奇的语气中带着敬意,“我看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看到了对生命绝不放弃的执着。我们抢救的不仅仅是一个衰竭的器官,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她可能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她的身后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我们的每一次决策,都牵动着门外观望家属的全部希望。”
这种对“生命之重”的切身感受,让徐盼奇完成了从“学习治病”到“理解救人”的认知飞跃。她开始学会在监护仪的数据之外,去观察患者细微的肢体语言,去体会家属眼神中的焦虑与期盼。她明白了,ICU医生不仅是技术精湛的工程师,修复着人体这台精密机器,更应该是悲天悯人的守护者,在生命最黯淡的时刻,努力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情感淬炼:在见证生死中思考医学的温度
ICU也是一个集中见证生死的地方。在这里,喜悦与悲伤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徐盼奇经历过患者转出ICU时,家属喜极而泣、鞠躬致谢的感人场面,也经历过竭尽全力却回天乏术,最终不得不宣布临床死亡的沉重时刻。
她仍然清晰记得,第一次面对死亡时的无措。那是一位年轻的突发心肌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都未能挽回她年轻的生命。“当心电图最终变成一条直线,整个房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呼吸机空转的声音。那一刻,巨大的无力感和悲伤淹没了我。”徐盼奇说,“医生不是神,医学有其边界。我们如何面对这种失败?如何安抚崩溃的家属?又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继续迎接下一个病人?这些问题,课本上没有答案。”
她的带教老师告诉她:“感到悲伤是正常的,这说明你有一颗同理心。但我们的职责是,把悲伤转化为更严谨、更专注的专业态度。每一次失败,都是为了下一次能做得更好。”老师们也会在特别艰难的抢救后,利用短暂的空隙互相安慰、打气,这种团队间的支持系统,让徐盼奇看到了专业背后的坚韧与温情。
这些经历迫使徐盼奇去思考医学的本质与边界。技术可以延长生命,但如何维护生命的尊严?当治愈已无可能,如何用姑息治疗减轻痛苦,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这些关于安宁疗护的思考,让她认识到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其最终的价值指向是人的福祉,而不仅仅是疾病的征服。
图为徐盼奇观察患者术后情况
成长与展望:从实习生到准医生的心智预备
短暂的ICU实习结束,徐盼奇感觉自己“仿佛被重新锻造了一次”。专业技能上,她学会了更系统、更动态地思考临床问题,动手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心智上的成长。
她变得更沉稳,不再轻易被突发情况扰乱阵脚;变得更细腻,学会了更好地与患者(尽管多数无法交流)和家属沟通;也变得更有韧性,能够理解并接受医学的不确定性,同时不失却全力以赴的热情。
“ICU像是一个加速器,它压缩了时间和空间,让我在极短的时间内,体验了一名医生可能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会反复经历的高光与低谷。”徐盼奇说,“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肩上的责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决心。未来的路还很长,无论是在哪个科室,这段在ICU的经历都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它提醒我,永远要对生命保持敬畏,对知识保持渴望,对病人保持温度。”
ICU的大门依然不停开合,迎送着生命的危机与转机。对于徐盼奇这样年轻的医学生而言,这里的经历是一场关于生命、责任与成长的成人礼。她们在这里褪去青涩,初步领略了医学事业的浩渺与深沉,并带着这份独特的感悟,即将奔赴下一段旅程,最终将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中坚力量。而ICU里发生的故事,关于爱、勇气、坚持与告别,将继续无声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医学后来人的心灵。(投稿人: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徐盼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