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乡村振兴战略后,福建省迅速启动“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经过4年试点,全省初步探索出了格局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产业富民;重建革命老区,焕发老区新机;围绕生态宜居,构建美丽乡村;利用村级组织,充分凝心聚力等多条路径。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由于疫情的冲击,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收入等方面造成损失;不少地方存在违规违建,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改善提升;公共设施建设不足;农村特色产业驱动力不足,沙县小吃仍未真正地以全走出沙县等。作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我。
经讨论,“寻机新农村,助推乡村梦” 实践队决定针对三明地区的发展概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作为定点调查对象,同时将实地走访乡村农户,全面了解其发展状况,并以俞邦村、罗岩福道、柱源村、茶丰峡村、白溪口村等为切入点,发放调查问卷,深入搜集第一手资料,以期形成一条具有沙县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不再局限于泛泛的乡村发展调查,而是以“沙县小吃”这个全国知名的IP为核心,深入剖析其从“夫妻店”模式向“现代化产业链”模式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产品链问题,并尝试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出青年方案。
沙县小吃的发展壮大依赖于老师傅传统手艺以及本地原材料的供应,因此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提出以微电影的形式记录传统工艺以宣扬沙县小吃,并依据各地口味调整食谱,实践对提出河南位于中国平原地带交通发达,具有种植和运输原材料天然的优势,可以极大节省半成品制作和配送成本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在实践方面更加注重产业融合的方案。我们将对“一村一品”对接调研,在走访各村落等调查点时,更要关注产业问题,调研当地特色农产品,探讨其成为沙县小吃指定原料的可行性,形成特色农产品与小吃产业对接可行性报告。再针对冷链物流成本高的问题,为多个小吃店的食品加工厂设计一个共享冷链物流集散点的初步方案,通过集约化配送来降低成本。
我们始终相信我们队伍将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将为沙县村庄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在正式下乡后,我们将整理成一份详尽的实际方案,递交当地政府,借助政府资源推动当地发展。该方案将充分强调渔珠村的区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出诸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现代农业、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等具体举措,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最后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三明地区将实现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
撰稿:吴怡锦 鲍佳燕 摄像:曹洛曼 杜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