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屈子文化园,晚风拂过屈子祠的铜铃,仿佛在诉说千年故事。2025年8月,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循寻觅汨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此驻足,在屈原的绝唱中探寻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
悟“九死未悔”的赤诚,扎深基层的根
屈子祠内“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石刻,让成员们想起教农户直播的经历。起初村民多有犹豫,那句石刻提醒大家:乡村振兴容不得退缩。大家调整心态,从基础教起,为记不住操作的大叔制作指南,手把手教学。看着农户顺利接单的笑脸,成员们懂得:初心就是把村民期待当追求,如屈原般让赤诚扎根乡土。而屈原精神滋养下的汨罗端午习俗,至今仍在邻里间鲜活传承——这让大家更深切地明白,乡村振兴既要靠直播带货这样的经济实践“富口袋”,更要靠文化根脉的延续“富脑袋”。
学“上下求索”的韧劲,练就实干的功
屈原碑林“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字迹,恰如实践团的实践写照。调研汨罗甜酒时,成员们发现其因销售模式和包装局限难以走出去。他们走访作坊与电商基地,结合农户建议,将非遗、国潮元素融入包装,摸索出‘非遗+国潮+直播’的新路径,助力甜酒打开市场。大家深刻体会到,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正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创新与实干;而汨罗江畔赛龙舟时,众人齐心划桨、逆流而上的拼搏劲头,更与这份求索精神一脉相承,时刻激励着他们突破局限、持续探索。
承“哀民多艰”的情怀,扛起为民的责
屈子书院“哀民生之多艰”的竹简,让成员们想起平江卖腐乳的奶奶那句“想让更多人知道咱平江的味道”。这份共情让大家始终以村民需求为先:教手机用通俗语言,设计文创产品时征求村民意见,为独居老人制作操作视频并留联系方式。大家明白,担当就是把村民难处当急事,让屈原的“美政理想”照进现实。端午邻里互赠粽子的温情,更坚定了他们为乡村出力的决心。
月光洒满汨罗江时,站在江畔望去,水波里晃动的不仅是星光,更有屈子祠的剪影与白日里村民们的笑脸。那一刻忽然懂了,屈原的“上下求索”从不是孤影独行,千百年后,我们这些青年学子脚踩乡土、手贴民心的实践,正是对他精神最鲜活的回应。曾经觉得“乡村振兴”是宏大的词,如今在教农户直播的汗水里、在帮老人解决难题的细碎里、在甜酒包装上的非遗纹样里,终于触摸到它的温度——原来就是让每双期盼的眼睛都能看见光亮,让每份传统的智慧都能接上时代的脉搏。
这趟旅程,让我们与千年诗魂真正“相遇”:他的赤诚,是我们面对挫折时的底气;他的求索,是我们创新破局时的指南;他的情怀,是我们扎根乡村时的坐标。带着这份共鸣,我们的青春脚步会更坚定——因为知道,脚下的路,与屈原的精神长河,早已紧紧相连。(唐杰、熊鑫林、黄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