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湖南信息学院三下乡:解码“文化+产业”的乡村振兴密码

2025-08-30 19:28:47   来源:财讯网

2025年8月,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助力乡村的使命,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循寻觅汨”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中国龙舟名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核心传承地——湖南汨罗,开展了暑期实践活动。

振兴馆里的乡村密码

实践团成员们首先来到了汨罗江乡村振兴馆。这座位于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的现代化展馆,以承载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屈子文化、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习俗为核心载体,成为连接城乡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馆内创新实践“零售终端+文化体验+产业联动”模式,将汨罗特色的艾草种植、甜酒酿造等非遗技艺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成员们驻足于琳琅满目的艾制品、粽子、甜酒等汨罗特色产品前。这些“汨罗礼物”既承载着千年诗魂,又带动了非遗增收,这种“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让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团队成员王同学也不禁感叹道,“看到艾草从田间到产品,承载着千年端午文化走向市场,我才真正理解了文化自信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千年民俗的青春对话

紧接着实践团移步至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首个聚焦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习俗的专题体验馆,这里不仅是千年民俗的鲜活载体,更是彰显中华文明生命力的重要窗口。

端午文化,根植于屈原“上下而求索”的家国情怀,凝结着中华民族对自然时序的敬畏、对先贤精神的追思,更承载着祈福安康、团结奋进的集体记忆,既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也是涵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

正是基于这份厚重的文化价值,展馆依托屈子文化,将端午元素与当地农副产品创新融合,重点打造了如“汨罗牛角粽”、恒养堂“艾”系列等文化品牌。与负责人交谈后成员们了解到,这些承载着独特文化印记的产品,正借着电商东风销往全国,让端午文化从民俗符号转化为富民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力量。

在充满传统韵味的体验工坊,成员们热情高涨,跟随讲解员回溯了端午节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并亲身参与了磨制艾草、诵读《离骚》等核心习俗活动。

指尖触碰的是艾草的清香,耳畔回响的是千年的诗行,这不仅是一次沉浸式体验,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深切认同——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保护好、传承好端午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就是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

民俗符号到世界语言

最后,实践团来到了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作为“中国龙舟名城”的心脏,这里涌动着澎湃的生命力。

成员们了解到,龙舟文化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范畴。这种超越,既体现在本土的文化坚守中,也展现在走向世界的活力里——从屈子祠镇村民自发组织的龙舟训练中,能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虔诚与热情;再看汨罗本土龙舟制造企业,年产5000条龙舟远销海外的壮观景象更令人振奋。

龙舟,这项同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活动,正日益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文化名片、一条连接世界的强劲纽带。龙舟竞渡中心石碑上镌刻的俗语“宁荒一年田,不荒五月船”瞬间点燃了成员们对这片土地及其文化的无限敬畏与好奇。团队成员刘同学激动地表示,这让他深切感受到了千年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这趟汨罗之行,对于“循寻觅汨”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而言,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能力的锤炼。他们亲眼见证、亲手触摸、亲身参与,了解到了真正的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物质提升。它在于让古老文明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让文化根脉在乡村土壤里深扎厚植。

他们带着满满的感悟与思考踏上归程,也更加坚定了未来的方向:将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与热爱,转化为守护与创新的行动;将汨罗经验中“文化赋能”的密码运用到更广阔的乡村田地。他们表示未来必将以青春之智慧与力量,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乡村沃土上生生不息,绽放异彩。

(刘耀元、王心语、熊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