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找寻常州工业遗产实践行

2025-08-30 16:33:43   来源:财讯网

今年7月14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工业记忆和社会情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常州工业遗产资源、弘扬工业文化,今年暑期,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组建了“龙城智造 时光探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兴丰、顾胜楠两位思政导师的带领下,沿着常州大运河畔开启了一场找寻常州百年工业辉煌、重温工业先贤奋斗史诗的探索之旅。

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轰鸣处的创意新生

踏入陈列馆的瞬间,彷佛穿越回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纺织车间。这座由原常州第五毛纺织厂风机廊道改造的展馆(现面积约750平方米),保留了锯齿形厂房的包豪斯风格。入口处,冯玉祥题写的“恒源畅”厂名牌匾拓件悬于旧厂门之上,遒劲字迹与墙缝蔓延的爬山虎形成沧桑对照。展厅以“五部曲”串联历史脉络,当走到“童鹰展翅”主题,玻璃柜依旧鲜艳的“童鹰牌毛毯”不禁引得大家低语:“我家也有一条!”一旁梳毛机的齿轮似乎还凝固着最后一道工序的油渍。廊道尽头,忽然响起织布机的哐啷声,原是循环播放的黑白纪录片。邻近的五号剧场里,老茶馆、典当铺、木行、染坊等场景带大家秒回常州老城厢,原来是话剧《织梦运河》的演出地。在这里,观众可以扮演“纺织学徒”,体验“恒源畅”从兴盛到转型的百年沉浮。走出陈列馆,路过老医务室改造的米店咖啡,望向30米高的水塔,想起门口那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突然感悟“恒源畅”不仅是“财源恒通畅达”的旧梦,更是工业精神在创意土壤中的流转新生。

常州百年工商档案博览中心 工业文明的基因库

整个展览区采用现代简约的钢管设计,宛如一个时光隧道,将常州工商业的发展历程缓缓铺陈在眼前。从民族工业艰难起步的蹒跚步伐,到现代产业蓬勃崛起的豪迈跨越,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详实的资料与实物展示。在这里,彷佛重现着常州作为著名米市、豆市的繁华盛景,进行着钱业、典当业、木业等多种商贸活动。主展厅内,庞然矗立的梳毛机,显眼大喇叭的星球牌收录机,机械美学代表红梅牌照相机,质朴的老式金狮自行车……彷佛一座工业文明的“基因库”,无不诉说着“常州制造”的黄金岁月。继续前行,是整面的劳模墙,展示着常州各行各业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一张张黑白肖像、一段段事迹简介,是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工匠精神写照。120万卷企业档案,覆盖常州全域工业史,深厚的商业底蕴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常州人奋勇前行。

王诤将军纪念馆 通信天才的征战记

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探寻之心,团队成员参观了王诤将军纪念馆。展区共分为五个部分,“跟党走,他忠贞追随;开新路他,冲锋在前;当公仆,他鞠躬尽瘁;守本色,他朴素清廉;爱家乡,他倾心尽力”。大量珍贵的老照片、详实的文字资料以及部分手稿,生动展现了他奋斗的一生。其中,半部电台最让人印象深刻,这是红军通信事业的起点,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被毛主席亲切称为“千里眼、顺风耳”。此后,王诤将军在一次次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次破译电报,改变局势,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国防工业建设和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马不停蹄。更可贵的是,忙碌之余王将军仍心系家乡常州发展。在他的关心和指导下,常州通信工业领域取得显著进步,创造国内多个“第一”。展厅墙上列举着王诤将军二十大历史功绩,是通信、电子、气象等多个领域的开创者。解说员还特别告诉大家,其实远不止这些。这位天才人物,半步电台起家,却甘做无名英雄,一生征战为民。

常州纺织博物馆 穿梭时空的纺织史诗

怀着对常州纺织巨子刘国钧的探寻之心,实践团队来到位于古运河畔大成三厂旧址内的常州纺织博物馆。这里有1200余件馆藏品,娓娓道来纺织业从远古到现代的演变历程, “经纬艺术・时空之旅”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整个展览的精髓。常州馆是此行的重点。解放前大成厂的老商标、老收据、老明信片、老式的铣纱机,承载着企业发展初期的珍贵记忆,彷佛还能听到当年机器运转的轰鸣声,看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在这里,大成厂开创了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中最早成功生产丝绒、灯芯绒的先例,还首创了常州机器印花技术,一跃成为纺、织、印、染全能企业,书写了常州纺织业的传奇篇章。一面1 000个梭子制成的艺术墙,以及用将近 6 000米黑牡丹牛仔布和月夜灯芯绒打造的“星月”艺术场景格外引人注目,常州纺织工业发展的辉煌印记,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 钢骨水脉的交响曲

裸露的红砖墙面、粗犷的钢铁架构,彰显着工业遗产的独特韵味。进入展馆,一股混合机油、铁锈与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央矗立着1906年从英国伦敦远渡重洋而来的联合剪冲机——一个高达两层的“几”字形铸铁巨人,它为中国火车制造服役了整整104年。沿弧形展线前行,一面大运河常州段工业遗产分布图如星穹展开,戚机厂、戚电厂、大明纱厂、恒源畅布厂、梳篦厂……38处工业遗产点串珠成链,尽显水运与工业交织的繁盛场景,因河而生、以河兴城得以具象化。劳模墙上,是戚机厂不同时期的先进模范工作者们,我们有幸采访到其中的张忠大师,交流了关于工业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等话题,接受一场关于工业兴国的爱国教育。最后的“创新与转型”展区,一张张对比照片,一组组新兴产业数据,清晰地展现了常州从传统制造向现代产业转型的历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常州工业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创新、勇于突破的精神与成就。

常州市档案馆 城市记忆的传承枢纽

档案是承载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最后一天,团队成员来到了常州市档案馆。在常州市档案馆宣传开发处刘莹如处长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历史见证未来 —— 常州档案文化展”区域,近代工商档案展示墙前,清代地契、民国股票、明星产品、场景复原……近50万卷企业档案让团队成员再次对常州这座工业明星城市有了真切感受。此外,展厅使用了大量的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先进数字技术,还原和呈现历史细节,让观众享受到沉浸式的体验和真实触感。在查档中心,同学们翻阅了很多关于常州近代工业的资料,特别是《大成公司档案史料文献》,采用高精度彩色扫描,在近百万珍贵档案史料中精选编辑而成,一张纸图文,让我们对刘国钧这位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理念和爱国精神深感佩服。之后,我们专门访谈了常州市刘国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亮伟校长,听取了王校长《刘国钧的商业抗战精神及其行动》讲座,并围绕刘国钧商业抗战精神的特点及其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交流。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基因的“活态载体”,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源泉。本次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这片土地上百年工业的辉煌历程,而且感悟到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的代际传承和社会责任的共生共荣。常州工业精神从未老去,它只是在时代浪潮中不断重生。更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工业遗产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与创造性转化,“新旧共生”的模式既让工业遗产重焕生机,又为城市人文经济发展提供生动教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队员们意识到身上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他们将以本次实践为起点,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化为行动的动力,以一颗满腔的爱国之心,投身工业发展的大潮中,努力为常州乃至中国工业的新发展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刘佳月、陈孝文;图片:徐哲楠、花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