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乐陵创新实践“红绿融合”,冀鲁边区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2025-08-30 11:22:53   来源:财讯网

2025年7月12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红途“经”英队一行6人前往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和千年枣林游览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旨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为枣业特色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探索革命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融合新路径。

图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馆内陈列。陈红 供图

红绿融合,双向赋能

实践团队创新提出了“革命精神传承-生态价值转化”双向赋能模型。这一模型以冀鲁边精神凝聚产业发展共识,同时利用枣林生态资源反哺红色文旅,实现了红色基因与绿色产业的有机融合。团队构建的“红绿融合”理论框架,一方面通过设计“边区粮票”特色文创产品、开发“地道战”沉浸式剧本杀等方式延伸红色价值链;另一方面提出金丝小枣产品品牌化方案,促进特色农产品枣业的供应链优化。

多元实践,深度探索

7月12日该团队的实践活动在冀鲁边区徐徐展开,团队成员聚焦红色精神传承,通过深度参访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五大展区,梳理了边区土改实验、支前运动等经济实践。在常大娘地道开展的“穿越时空的党课”,让团队成员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到了革命时期的情报传递工作和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在革命纪念园的展区里,常大娘地道我感觉设计的非常巧妙,一进去感觉如临其境,好似回到那个年代,情报传递非常不容易,对冀鲁边区人民的智慧更加钦佩。”徐忠莉同学说道。

随后,团队还开展了红绿融合实践,分为三组各两名队员展开深度考察。红色文旅组调研纪念园文化旅游设施,考察枣林生态路径的连通;知识助农组诊断枣园特色生态农业经营瓶颈;政策宣讲组则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

最后进行成果结与反馈,团队讨论形成发展建议书,向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管理处提供了包含文创产品开发及AR体验等的优化方案。

文旅引流打通最后一公里

据队长陈红同学介绍,“乐陵影视城自2025年春节开放以来,每逢重要节假日和明星活动都会吸引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周边商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乐陵影视城距离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千年枣林游览区仅有1公里路程。如果能够实现联通,将会带来更大的旅游价值。”为此,该团队设计了“一日红色研学+半日枣园采摘”线路图,实现了乐陵影视城、革命纪念园和万亩枣林之间的联动,不仅大大提高了游客可游玩,还为周边村民增收以及当地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探索了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方法创新,覆盖农业产业、乡村文旅、教育等领域,通过千年枣林游览区考察提出了推动特色枣产业的发展经营方案,通过延长产业链、加深品牌效应,为乐陵金丝小枣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

图为三地地理位置及覆盖范围。陈红 供图

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更加深刻认识了革命精神文化,真正实现红色基因传承,强化了立德树人实效。

“在来到乐陵之前,只知道山东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革命纪念园的参观实践,对战争和革命的艰苦卓绝有了更直接的认识,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有冲击。”副队长赵海萍同学讲道。

团队成员表示,作为农村发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非常希望通过专业所学真正实现为乡村振兴助力。实践团队打造的“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乡村振兴对标范例,正在为全国革命纪念地协同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随着“一日红色研学+半日枣园采摘”线路的推出,和金丝小枣品牌化战略的实施,乐陵这座革命老区正在红色精神和绿色发展的双轮驱动下,迎来乡村振兴的崭新局面。未来,乐陵市的“红绿融合”模式有望成为全国同类地区乡村振兴的参考样板,革命精神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将为农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供稿:陈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