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突破期”,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以党建“红”绘就生态“绿”,助力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真“学”上下足功夫,筑牢生态文明保护“防火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来源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的实践。例如,在浙江工作期间,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昔日“灰头土脸”的安吉现如今已经成为“风景如画”的旅游大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北方每年的沙尘天气从2010年的110天下降到50天左右;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为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镶嵌了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党员干部要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其中蕴含的辩证法和治理智慧,凝聚起思想共识。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的同时,发展的成色也更亮更足。
在真“谋”上下细功夫,点燃生态文明建设“新引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需要领导干部敢为人先的魄力、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的智力和人民群众上下一心的合力。我们要立足全局,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学习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先进的治理理念,尤其是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点,开拓视野,提升能力。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引领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良好风尚。
在真“干”上下实功夫,开启绿色文明发展“新征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实。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我是末端,我要落实”的思维,破除惰性思维、拖沓作风。一方面,要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力度,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干事创业,提升产业发展的含“新”含“绿”量,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让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成为常态,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让人民群众在绿色文明发展中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员干部要破除思想藩篱、强化创新意识、狠抓末端落实,以党建“红”绘就绿色高质量新画卷。
(组织部 白喜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