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8月,东南大学医学院“夕拾朝华”社会实践团队以“聚力深耕民生沃土,青年回应时代关切”为主题,关注残障群体心灵家园,跨越学科界限,走进重庆市奉节县、南京市鼓楼区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支跨学科团队发挥专业优势,走进基层,深入社区,关注我国残障群体面临的心理困境,通过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残障群体搭建心灵支持的新桥梁。
调研铺路:听见沉默背后的真实需求
“您平时会因为沟通不便感到焦虑吗?”“如果有一款能随时陪您聊天的小程序,您愿意尝试吗?”在重庆市奉节县朱衣镇的街头巷尾,团队成员拿着问卷,耐心地与当地残障居民交流。为了精准把握需求,团队设计了涵盖情绪状态、心理支持需求、科技使用习惯等多维度的问卷,累计发放问卷5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423份,同时完成十余次深度访谈,受访者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士。
科技赋能:“左小螺”成为掌心的解忧贝壳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耗时两个月开发出AI心理陪伴小程序“左小螺的心声”。“取名‘左小螺’,是因为海螺能收纳海浪声,我们希望它能收纳每一份心声。”团队技术组负责人、东南大学医学院学生史家瑶介绍。如海螺承纳潮汐,这款程序以低门槛的倾听姿态,提供情绪陪伴、心理支持与微科普,成为残障者掌中的“解忧贝壳”。
线下延伸:从课堂到社区的温暖传递
“大家知道吗?听力障碍的朋友可能通过手语交流,我们可以学几个简单手势表达问候哦。”在重庆奉节朱衣初级中学的课堂上,团队成员、东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郭汉龙一边比划“你好”“谢谢”的手语,一边向学生们讲解残障认知。这堂“助残与急救”的主题课程,是团队支教活动的重要内容。

图为“夕拾朝华”社会实践团在为孩子们授课。朱佳怡 供图
除了手语教学,团队还设计了“模拟体验”环节:让学生蒙眼走直线感受视力障碍,戴厚重手套系鞋带体会肢体障碍。“蒙眼那一刻,世界突然黑了,特别害怕,原来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些。”一位学生课后写下这样的感悟。此次支教累计覆盖300名学生,发放助残科普手200余份,不少学生主动询问“如何能长期帮助残障人士”。
在南京,团队则将目光投向残障群体集中的社区。走进鼓楼区“瓷缘”残疾人之家时,成员们看到这里的残障人士正专注地绘制瓷器。“我们想结合大家的需求,做些实用的健康科普。”团队人文组负责人、东南大学医学院学生叶心恬说。团队邀请鼓楼区残联工作人员参与设计,推出“心理调适”“日常急救”系列科普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如何应对焦虑”“突发不适时的自救方法”等内容,吸引50余人参与。

图为“夕拾朝华”社会实践团正在为南京残联学员讲解“三高”防治措施。苏文君 供图
“我们不是施予者,而是同行者。”从重庆的山间课堂到南京的社区活动室,从线上的AI小程序到线下的科普手册,东南大学“夕拾朝华”社会实践团用行动诠释着“同行者”的角色。在与残障者的交流中,团队成员逐渐意识到: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当它承载了倾听的耐心与平等的对话,便能化作照亮孤岛的灯塔。“左小螺”的声音尚轻,却愿成为穿越孤独的涟漪——因为每一颗心,都值得被温柔接住。(苏文君 史家瑶)

图为“夕拾朝华”社会实践团在奉节县朱衣初级中学教学楼合影留念。朱佳怡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