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铸轧的城市森林里,总藏着些烟火气十足的“城市褶皱”。这些被称作城中村的地方,像块海绵似的吸纳着数以万计的务工者——低廉的房租、较低的生活成本、便利就业的地理位置,让许多外出打拼的务工者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如何为这片“第二故乡”的孩子们筑牢安全成长的科学防线?答案就在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性教育科学课上。“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身体接触是不安全的吗?”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性教育科学课上,老师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将儿童性教育绘本设计成防性侵等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自我保护技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是集美大学国家级大创项目“城中村公益图书馆科学教育现状、实施困境及优化路线——基于福建省50所公益图书馆调查分析”的师生们在厦门市开展城中村公益图书馆科学教育现状调查时,敏锐地意识到如何避免暑期性侵害发生,公益图书馆平台可以有所作为,在开展大创项目调研的同时,组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设计流动儿童性教育、安全教育课程、组织科普公益研学。他们组织安兜、高殿公益图书馆近 50 名城中村少年儿童,开展“科学公益研学”活动。孩子们先后参观了陈嘉庚纪念馆、集美大学陈延奎图书馆、校史展览馆和自然科学馆,感受集美学村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与丰富科学内涵。
近年来,师范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城中村、乡村科学教育贡献青春力量。学子聚焦科学教育等研究方向,申报诸多学生科研课题,如: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福建省全民科普研学资源活化与图谱构建——基于全省科普研学资源调査”。科研小组为系统整合与充分利用福建省丰富的科普研学资源,于暑假期间组建了集美大学“科行八闽”实践队,赴厦门市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厦门市海堤纪念馆开展示范性科普研学资源调查后,分组开展全省科普研学资源调査。深入挖掘和提炼各类科普资源元素,致力于将场馆资源、农业实践等转化为生动的“活教材”,活化研学资源,提升科普教育的实效性和体验性。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锚定了方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重点提升青少年、农民科学素质”,乡村青少年亟需优质科普资源开阔视野,农民群体更需科学知识赋能生产。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充分发挥校社联动优势,将大创项目与科学教育需求精准对接,将“沃土计划”的要求落到实处,让科学教育成为连接城乡教育资源的桥梁,为乡村青少年打开了探索创新的大门。如集美大学师范学院“青春沃土”实践队充分发挥教育专长,2012年以来在福建省乡村小学连续开展公益夏令营活动,通过“理论浸润+实践强化”的授课模式,以教育赋能绿色和美乡村建设将生态保护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厚植环保与科学共生的理念。
未来,集大学子将进一步深化“大创项目+社会实践”融合驱动机制,在科研和实践中消化课堂所学、体悟教育理念,持续培育科学素养沃土。(集美大学师范学院 严琳、付江滢、刘勤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