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宁波港繁忙的水域上,中交三航局四公司海建工程公司的施工船舶往来穿梭。作为港口建设的“水上铁军”,海建工程公司常年奋战在蓝海一线,肩负着水上施工、船舶运维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提升管理队伍和现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如何让青春力量在风浪中成长,让技能本领在实践中扎根?海建工程公司党支部以创新举措和务实行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创新主题党日,专项培训赋能
海建工程公司党支部打破传统学习模式,将主题党日与业务提升有机结合,推出“经验擂台赛”,激励青年船员骨干登台分享沉桩实战技巧,形成良好互动。为提高沉桩作业效率,海建工程公司党支部选派党员骨干赴设备厂家系统学习液压锤操作技术,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内部培训课程,带动全体青年职工共同提升。同时,针对安全培训需求,海建工程公司党支部还精心制作“微安课”、《消防救生操作指南》、《登船安全规范》和《打桩船危险告知》等培训视频,以短视频形式讲解安全规范,方便船员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覆盖260名船员,使安全规范深入人心。确保员工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船舶课堂接地气,流动学习强技能
一线是课堂,甲板是讲台。在这个特殊的“教室”里,李大州的成长历程就是这个特殊课堂的最佳见证,这位参加工作2年多的大学毕业生,埋头于又脏又累的机舱工作,从搅拌船上的基础操作开始,到监造打桩船,如今成为了三航桩22独当一面的轮机员,凭着专业知识和善于思考的特长,不仅创新解决了液压系统难题,更参与攻克多项技术瓶颈。这样的蜕变,正是人才培养成效的最佳注脚。
海建工程公司党支部将课堂搬到施工一线:支部书记带着沉桩工艺图纸登船授课,机务副经理现场示范轮机操作,船员们通过线上直播同步学习。其中宁波港区航法规范及甲板操作规程教学已登上中交网院,实现平台资源共享。
这种“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上半年海建工程公司累计开展物资管理、安全专项等11场培训,线上线下参训达1800余人次。像李大州这样的优秀船员不断涌现,他们从最初的“被动听讲”成长为乐于“主动分享”的技术骨干,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把关人”的重要作用。
导师带徒传帮带,精准培养促成长
“每当迷茫的时候是导师给我勇气、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三航拖3002轮见习二副曹睿的这句话,道出了海建工程公司党支部“雏鹰计划”的成效。2024年7月,初登船舶的曹睿在邵志刚船长的悉心指导下,不仅快速掌握了航海技术与管理经验,更在心态和认知上得到全面提升。短短半年,这位年轻人就在转正考评中获评“优秀员工”。
海建工程公司党支部推行的“雏鹰计划”为35岁以下青年船员量身定制成长方案。通过编制《青年船员成长手册》,为每位新人匹配船长、轮机长等“实战导师”,并签订个性化培养协议。部门轮岗和跨部门培训的灵活机制,让青年船员在技术交流中快速成长。
近两年来,公司已培养出12名获得关键岗位证书的青年骨干,一批年轻有为的打桩船、拖轮船长脱颖而出,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技能比武验成果,以赛促练提效能
“技能比武”是检验培训成效的“试金石”。海建工程公司积极举办职工技能大赛,采用“理论+实操”双轨考核模式,组织赛前培训全面提升船员技能水平。在三航局举办的2025年中交集团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中,海建工程公司派出4名船员参赛,在50多名的参赛选手中,分别获得水手组第一、第三,机工组第一、第二的好成绩。
结合“船舶党建”品牌创建,海建工程公司开展打桩效率比拼、应急技能竞赛活动,将比武成果转化为施工效能。通过“安全一日三餐”行动,青年船员在规范操作与应急反应中锤炼本领。海建工程公司还制定燃油考核办法,优化船员分配模式,以激励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和施工效率提升。
海建工程公司党支部以一线为熔炉,让青春在劈波斩浪中拔节生长。从专项培训到船上课堂,从导师带徒到技能比武,每一步都凝聚着党建引领与实干创新的力量。这支“蓝色铁军”正以淬炼出的过硬本领,为港口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浩瀚蓝海中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图文:孙菱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