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赤脉薪传”志愿服务队25人返家乡寻访红色地标

2025-08-29 11:49:47   来源:今报在线

7月10日至16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管学院“赤脉薪传志愿服务队”25名队员,分别返回各自家乡,在覆盖内蒙古、山东、云南、四川、河南等23个省级行政区的25座解放战争红色地标开展“返家乡”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解码故乡解放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旨在打破课本中解放战争历史的抽象概念,通过实地记录文物细节、收集民间口述故事、整理场馆史料,让青年学子在故乡的红色语境中,触摸历史的真实温度。

实践期间,队员们均携带笔记本与相机,以“细节挖掘”为核心开展寻访。在各红色地标内,队员们普遍聚焦与故乡解放直接相关的文物——可能是一面承载地方解放历程的旗帜、一件见证战斗的武器、一份记录和平谈判的文献,或是一组反映群众支援前线的实物。他们会细致记录文物的尺寸、纹路、磨损痕迹与文字内容,拍摄多角度特写,同时向场馆讲解员请教文物背后的地方历史背景,避免仅停留于“参观打卡”,而是深入挖掘“故乡专属”的解放细节。“以前记历史,只记得‘某年某月某地解放’的时间线,这次盯着文物上的痕迹,听讲解员说这些痕迹与家乡解放的关联,突然觉得历史‘活’了。”一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图为队员吴雨婕在成都烈士纪念馆收集红色史料与照片素材。吴雨婕供图。

图为队员詹嫒妮在解放贵州革命先烈纪念碑收集红色史料与照片素材。詹嫒妮供图。

除场馆内的文物调研,队员们还主动延伸寻访范围,向家乡长辈收集与解放战争相关的口述故事。这些故事多是长辈亲历或听闻的生活片段:可能是解放军进城时夜宿街头不扰百姓的场景,是家乡群众为前线战士缝制衣物、运送物资的经历,或是地方解放当天街头的热闹景象。队员们会认真记录故事细节,部分还会录制音频,与场馆史料相互印证。“爷爷说当年家乡解放,他跟着大人去村口欢迎解放军,战士们把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孩子,自己却饿着肚子继续赶路。”一名队员整理的口述故事中,这样的细节被多次提及,”这些百姓口中的小事,比史料更能让我感受到‘军民同心’的重量。”

图为队员龚孙永晟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收集红色史料与照片素材。龚孙永晟供图。

图为队员刘凯锋在济南战役纪念馆收集红色史料与照片素材。刘凯锋供图。

在与各红色地标工作人员的沟通中,队员们还注重获取地方解放的独特背景资料:不同地区解放方式的差异、地方群众在解放过程中的参与形式、解放后家乡社会生活的初期变化等。他们会主动索要地方解放史料的复印件,或记录场馆展板上与故乡相关的关键信息,避免大段复制网络通用历史资料,而是聚焦“故乡视角”下的解放历程,让收集的素材更具地域辨识度与情感共鸣。

截至7月16日实践结束,“赤脉薪传志愿服务队”已累计收集红色文物细节32条、家乡长辈口述故事15则,拍摄文物特写、场馆展板、家乡红色地标场景等照片120余张,获取地方解放史料复印件8份。”这些素材不是零散的‘打卡记录’,而是能串联起故乡解放记忆的‘拼图’。”团队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队员们将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按“文物故事”“民间记忆”“地方历程”三个板块编写《故乡红色故事集》,同时筛选典型素材制作图文结合的线上“云展览”。计划在10月新学期开学后,在校园内举办“我的故乡解放记忆”主题分享会,通过“一人讲一段故乡解放故事”的形式,让更多同学意识到“每个故乡都藏着独特的红色记忆”。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的历史认知普遍发生转变。“以前觉得解放战争是‘国家层面的大历史’,和自己的关联不大。”一名队员表示,此次实践让他明白,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经历解放的洗礼,长辈口中的故事、场馆里的文物,都是自己与历史的“连接点”。另一名队员则提到,在整理素材时深刻体会到,解放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成功,更是“民心所向”的结果,”无论是文物还是故事,都在说同一件事:解放军是为百姓谋安宁的队伍,这是家乡能顺利解放的根本原因。

(李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