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7月5日,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团队走进萧县,进行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凤山风景区和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为主要活动地点,以“闵子乡风,与孝同行”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了解萧县孝文化与红色精神。
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位于萧县丁里镇,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所在地。核心景点包括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淮海战役誓师广场、淮海战役纪念园、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总前委五同志雕像等。1948年12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为淮海战役胜利奠定基础。其中,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杨家台子为清末古建筑群落,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屋内陈列着总前委开会用过的桌、椅、马灯、文件柜等,还原了当年紧张有序的作战指挥场景。看着毛主席的电报手稿真迹,以及总前委首长们用过的桌、椅、马灯等物品,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中决胜千里的智慧与担当,他们为了国家解放、人民幸福,无畏牺牲,这种精神如火炬般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升级改造后,景区在展陈提升方面下足功夫,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全面升级展陈内容,通过实物、照片、雕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淮海战役从决策到胜利的全过程,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移步凤山风景区,自然的清新扑面而来。凤山风景区位于萧县中部,作为城区的森林公园与重要生态屏障,其红线控制区面积达17.3平方千米,核心区山体面积5.8平方千米 。走进景区,映入眼帘的就是充满孝文化气息的立牌。“岳母刺字”、“回龙传”、“包公祝寿”等字画,展现了这片土地蕴含的浓郁的孝风。景区内还设置了清晰的导览标识、充足的休息座椅与垃圾桶,提升游客游览体验。这里远离城市喧嚣,让人沉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悟到生活除了奋斗,还有这般纯粹的美好。
这里不仅是自然的宝藏,也是历史文化的富矿,圣泉寺、莲花寺、贤洞书声、桃花洞等景点星罗棋布。圣泉寺始建于北宋时期,是典型的中原传统汉族建筑,寺内建筑古朴典雅,香火鼎盛。寺旁的圣泉水质甘甜,四季不涸,有着“圣水”的美誉,相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曾亲往圣泉寺,留下“东坡品茶识圣水”的美谈。
而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宛如一部生动的孝文化教科书。车牛返村,村名的由来背后是一个感人至深的“鞭打芦花”的故事。相传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幼时受继母虐待。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闵父驱车载着全家外出,闵子骞负责赶车。因天寒地冻,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鞭子掉落。其父怒其不争,挥鞭抽打,却见芦花从闵子骞的棉衣中飞出。其父恍然大悟,欲休妻,闵子骞却跪地求情,恳请父亲留下继母,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流传千古,感动众人。此地也因闵子骞回车的故事而得名。
走进车牛返村,仿佛踏入了时光隧道。古老的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黑瓦在岁月的洗礼下略显斑驳,却更显古朴韵味。村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条小巷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村里有保存完好的鞭打芦花处石碑,它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默默伫立在那里,供后人瞻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车牛返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以“鞭打芦花”的孝文化为基石,在古韵与新风中稳步前行。这个古老的村落正在逐渐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
本次萧县“三下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菜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团队对淮海战役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凤山风景区则在“三下乡”活动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生态与人文魅力,为萧县的绿色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添砖加瓦;在车牛返村,团队深入挖掘和传播了“鞭打芦花”这一古老的孝文化,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熠熠生辉,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萧县“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知识与文化的传递,更是对这片土地上所有美好事物的挖掘、保护和弘扬,它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萧县乡村发展的希望之光,未来,萧县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王梦奇 汪晓蕊 沈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