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安徽农业大学学子深入肥东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书写时代答卷

2025-08-28 19:38:19   来源:中华网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7月7日至11日,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1人,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奔赴合肥市肥东县开展为期5天的"以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本硕学生组成的青年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红色遗址、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实地调研、科技服务、红色研学等形式,用专业视角探寻乡村振兴的科技密码,以青春脚步感受革命老区的红色底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文旅融合 古韵新生绘就乡村新貌

长临河古镇是一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南端的千年古镇,濒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素有“环湖首镇”的美誉。这里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景色秀丽,是合肥周边体验江淮古韵、感受湖光山色的好去处。

7月7日,长临河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实践团的调研脚步唤醒千年时光。这座巢湖畔的徽派古镇,正在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队员们发现,通过"祠堂书屋+AR族谱""非遗工坊+直播带货"等创新模式,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在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奶奶家,队员们体验了传统工艺制作,同时帮助老人开通了短视频账号。"没想到我的竹篮子在手机上能有这么多点赞!"李奶奶的惊喜,折射出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带来的改变。数据显示,古镇通过智慧旅游建设,游客驻留时间从0.5小时延长至1.5小时,文旅融合满意度达90%。

科技赋能 智慧农业点亮乡村振兴新引擎

7月8日清晨,实践团首站来到肥东县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这座占地数千亩的示范园,是长三角地区智慧农业的标杆项目。走进智能温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垂直栽培架上郁郁葱葱的蔬菜,生菜、苦菊等作物在精准调控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里的每一株作物都享受着'五星级'待遇。"园区技术负责人刘工向同学们介绍,通过AIoT技术构建的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植株生长状况,自动调节营养液配比和环境参数。实践团成员亲手操作智能控制系统,体验了"云端种菜"的科技魅力。数据显示,这种气雾栽培模式比传统土培节水50%、节肥30%,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倍以上。

在石塘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划出优美的弧线。当地农技站站长介绍,通过推广"水稻-油菜"智能轮作系统,配合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技术,示范区水稻亩产达827公斤,农药使用量减少30%,实现了"吨粮田"目标。"以前背着喷雾器打药,一天最多完成10亩,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小时就能作业100亩。"种粮大户张大哥的感慨,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对农业生产力的解放。

实践团还专门走访了肥东县农业农村局。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已建成15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智慧农业云平台"覆盖86%的行政村。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红色铸魂 革命精神激发青春担当

7月10日,实践团来到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开展"追忆烽火渡江史,砥砺奋进青年志"主题研学活动。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内,队员们通过历史文物、影像资料和情景再现,系统了解了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

"这份电报稿上的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在总前委作战室复原场景前,队员张凡凝视着泛黄的电报原件,仿佛看到了1949年春天,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的身影。AR技术的应用,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队员们通过手机扫描,就能"接收"到模拟的作战指令,体验当年通讯兵的工作。

调研数据显示,肥东县现有红色遗址46处,年接待红色教育超6万人次。但问卷也反映出,65%的年轻群体期待更多互动体验。为此,实践团提出开发"重走渡江路"AR导览、红色剧本游等创新建议,让红色教育更符合青年认知特点。

实践育人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先锋农场的"红色+农业"模式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既是省级团史教育基地,又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农场党支部书记介绍,通过"智慧农业+红色旅游+农家乐"的产业融合,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35%。在农场电商中心,队员们协助直播带货,两小时销售农产品1.2万元,真切体会到产业兴旺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每晚的总结会上,11名队员轮流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队长陈忠国感慨:"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像张大哥这样的新农人、像李奶奶这样的传承者共同绘就的画卷。“通过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同学们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农情的认识。

青春答卷 乡村振兴路上的持续接力

实践结束前夕,团队与肥东县相关部门召开成果分享会。基于调研数据和分析,实践团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建立"校地共建"智慧农业培训中心,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开发"红绿融合"精品研学线路,打造长三角红色教育品牌;三是构建农产品溯源区块链系统,提升品牌附加值。这些建议当场得到县领导的高度认可。

返程的大巴上,队员们仍在热烈讨论。大二学生薛子晓的话道出大家的心声:"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既怀抱理想,又脚踏实地。我毕业后要回到农村,用所学知识建设家乡。"

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绚丽之花

九天的实践时光短暂而充实。从智慧农业园区到红色革命旧址,从千年古镇到现代农场,安徽农业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肥东热土,以专业服务乡村发展。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和实践成果,更是对"三农"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对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这支年轻的实践团队用行动证明:当代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广袤乡村找到人生舞台,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本文第一作者:薛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