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珍贵的红色记忆,体悟和平阳光背后的精神力量,南京师范大学“红星闪闪,薪火相传”队围绕“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捋热土一捋魂”的主题,于江苏如皋采访了两位抗越老兵——许应海先生和郁平先生,聆听他们的亲身经历,感受军人的热血与忠诚。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许应海是来自昆明军区11军三32师94团的高级兵,当时担任1排1班班长,他的命运在这一天被彻底改变。作为1983年参军的,来自南京军区1军1师3团2连3排9班的战士——郁平先生,也参与了后续1984年的老山对越作战。
“请问您们接到对越作战的命令时,有何心情感想?”小队队长纪婧瑶询问道。许应海回忆道,“既感到使命光荣,又知道前路艰险。”他们这些来自平原地区的士兵,突然要面对云南边境的崇山峻岭,光是适应地形就是一大挑战。发给军人们的鞋底下都有钢板,可一个月不到竟都磨穿了。
“在作战中是否有让您们难忘的战友?”纪婧瑶同学询问。几乎是想都没想,许应海就答最难忘的是他们的排长。“才20岁啊,走错了一步,在侦查地形时不幸踩到了越南人埋的梅花雷。”说到这里,老兵的眼中泛起泪光。
“枪就是我们的生命。”许应海反复强调这句话,“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是枪一定要保护好。”在三十多公里的行军路上,每个战士都要背着吊床、急救包、四个手榴弹和一个水壶,负重前行。越南地处热带,潮湿闷热,蚊虫繁多,作战环境艰难,但也不可有一丝懈怠。
“在作战中有哪些最令您们难忘的生死时刻?”队员何乐涵询问道。“早上去河边捧水洗脸,突然对面飞来一堆子弹。”许应海描述道,“就那一小会功夫,三四个人就被打死了。我们指导员直接拿火箭筒往对面打......”这个场景,成为了他最难忘的画面。
说起战争中的临时憩所,两位老兵都提到了“猫儿洞”——这种洞口极小但内部空间较大的掩体。“一个洞只能睡两个人,每挖一个猫洞只能待两三个小时就要继续前进。”郁平说,“有时候刚挖好就要放弃,继续向前推进。”尽显战争艰难。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展现出了崇高的精神风貌。许应海说,“作为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党指哪打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打仗的时候大家情如兄弟,因为心里都清楚,今天出去明天不一定能回来。”这种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成为了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请问您们对青年人有何期许?”纪婧瑶同学询问。两位老兵对此谈到:“希望下一代努力学习,知识改变命运。要紧紧跟随党,就没有弯路没有错路。生在和平年代,我们要懂得珍惜。”
从猫儿洞的坚守到现代国防的强大,从简陋的火箭炮到先进的无人机,中国军队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两位老兵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生动注脚。
正如两位老兵所说:“生在华夏,是我们的荣幸。”人人应当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保家卫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