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荆楚大地热浪滚滚,华中农业大学化学学院“青春化学家”社会实践团却无畏酷暑,毅然踏上荆州市荆州区张场村、松园村的土地,开启了一场为期11天、意义非凡的暑期社会实践征程。他们带着化学的知识与热情,将“实验室”搬到广袤田野,以科普和公益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下青春的绚丽色彩。
趣味科普:开启乡村孩童科学奇幻之旅
在张场村和松园村的小学教室里,实践团成员宛如神奇的魔法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场妙趣横生的化学科普盛宴。“马铃薯与碘酒的邂逅,瞬间绽放出梦幻的蓝色”,这一神奇现象让孩子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成员们趁热打铁,深入浅出地讲解淀粉与碘的络合显色原理,让孩子们明白看似平常的食物中竟藏着如此奇妙的科学奥秘。“水果电池点亮小灯”的实验更是让孩子们欢呼雀跃,当小小的灯泡在水果的“魔力”下亮起,他们真切感受到了电解质与电能转化的神奇力量。而高锰酸钾与维生素C的“变色反应”,如同一场绚丽的化学魔术,将抽象的氧化还原概念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激发了他们对科学世界的无限向往和探索欲望。
反诈宣传:筑牢乡村安全防护壁垒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乡村地区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诈骗风险。实践团成员深知,提高村民的识骗防骗能力是保障乡村安全的重要一环。他们精心设计了反诈问卷,走村串户进行发放和回收,全面了解村民对诈骗的认知程度和防范意识。基于调研结果,成员们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入户宣讲活动。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详细剖析链接诱导、冒充熟人、投资理财等常见骗局的作案手法和防范要点。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成员们都耐心细致地解答。通过这次活动,村民们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乡村的安全稳定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防溺培训:编织乡村暑期安全守护网
暑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为了守护乡村儿童的生命安全,实践团联合蓝天救援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防溺水科普与应急技能培训。救援队的专业人员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现场演示,向孩子们和村民们普及了常见溺水场景的自救互救方法和注意事项。他们模拟了溺水事故的发生过程,并指导大家如何正确使用救生设备、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孩子们积极参与模拟演练,认真学习每一个动作和要领。这次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为乡村孩子们的暑期安全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让他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享受假期的快乐。
文旅调研:助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乡村文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实践团围绕当地丰富的文旅资源,展开了一场深入细致的调研之旅。他们走访了各个景区,与景区工作人员、游客和村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客流特点、服务供给现状以及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发现了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如旅游设施不完善、宣传推广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同时,实践团还面向游客和村民发起文明旅游倡议,倡导大家爱护环境、文明出行,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旅游环境。通过这次调研和宣传活动,为乡村文旅品质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践成效:收获成长与赞誉的双重硕果
时光飞逝,转眼间11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这次活动得到了张场村、松园村两委及村民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对于实践团的成员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协作能力、科普表达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如何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在与村民和孩子们的交流互动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后续规划:持续发力,书写乡村振兴青春新篇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华中农业大学化学学院和实践团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科普课程包和宣教手册,让科普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实用。同时,他们将积极探索校地协同的长效服务机制,加强与乡村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未来,他们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更多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