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宜昌秭归长江生态保护一线
2025年6月21日至7月15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会计学院“赓续党建红,守护生态绿”实践团在会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潘莹,党总支副书记、第二支部书记李文希的指导下,党总支组织委员、第三支部书记谢剑玲,分团委学生会指导老师艾丽亚的带队下,携手秭归团县委,走进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七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为纲,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在长江生态保护一线书写青春担当。
图为指导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开展启程仪式。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抵达秭归县于“秭归”前合影。杨思宇 供图
6月22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馆内泛黄的老照片、翔实的史料与鲜活的展品,全景呈现三峡工程建设中秭归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史诗。从举家搬迁的眷恋到重建家园的坚韧,移民群众在党员干部引领下,不仅完成了人口转移,更实现了库区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与重塑。实践团成员闵艺文感慨,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政策的担当,让众人深切领悟“党建红”如何引领群众迈向生态友好的新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前合影。杨思宇 供图
图为讲解员杨冰冰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移民史。杨思宇 供图
图为原移民局退休干部王海群老师致言实践团成员。杨思宇 供图
6月23日,屈原故里间,实践团循着《离骚》“深固难徙,廓其无求”的咏叹,探寻荆楚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实践团投身文化宣讲,向民众阐释屈原笔下的自然哲思,引导大家在传承文脉中厚植环保意识,在杨柳琴鼓的韵律中感受生态对文化根脉的滋养。学生负责人杨思宇表示,“屈原‘乘舲船余上沅’的求索精神,与当代生态保护的执着追求一脉相承。”文化浸润让生态理念更具感染力与穿透力,也让实践团成员们读懂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屈原祠。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及指导老师参观屈原故里牌坊。杨思宇 供图
图为秭归艺术团团长彭业凯带领实践团成员学习杨柳琴鼓。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九歌苑观看历史舞台剧《礼魂》。杨思宇 供图
6月24日,实践团深入归州镇,见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群众深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当地改良柑橘种植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既守牢农产品品质底线,又呵护生态本真;巧借山水风光与历史遗迹,勾勒生态旅游线路,既引来八方游客,更让这片土地美名远播。实践团成员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促膝长谈,亲手参与果实采摘等产业实践。指尖触碰饱满果实,脚下沾满湿润泥土,汗水滴落希望土地——亲身体验中,众人真切感知“党建红”如何点燃生态振兴引擎:归州镇因生态更灵秀,因产业更兴旺,群众生活也随绿色发展之路愈发富足殷实,生动诠释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图为归州镇彭家坡村驻村第一书记宋文荣为团队成员讲述发展史。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宋书记带领团队成员参观柑橘种植园。杨思宇 供图
图为归州镇余梦丽主任为实践团讲归州镇的生态发展举措及成效。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深入归州镇彭家坡村实地探访。杨思宇 供图
6月27日,实践团走进屈姑国际农业集团,见证“一颗柑橘从枝头到产业链,全程贯穿着生态标准”的发展图景。这家依托秭归优质农产品的企业,在党员骨干带领下研发绿色工艺,打造“种植-加工”全链条绿色产业,借助电商平台将橙酒、陈皮等产品推向全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不仅是企业担当,更是党建引领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发展智慧。
图为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橙蜜”。杨思宇 供图
图为工作人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橙酒”。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屈姑国际农业集团大门口合影。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屈姑国际农业集团工作人员学习并合影。杨思宇 供图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守护长江生态是全社会共同使命。6月28日,实践团深度参与共护长江行动,与当地县委政府、志愿者服务协会、环保组织紧密协作,凝聚工作合力。党员同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开展长江沿岸垃圾清理、水质监测等活动;同时,通过宣传展板、社区讲座等形式,向民众普及长江生态保护重要性,提升环保意识。在“党建红”引领下,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成强大生态守护合力,共同守护长江“生态绿”,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践行“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郑重承诺。
图为实践团成员积极清洁江堤。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积极清洁江堤。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县志愿者协会合影。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县志愿者协会合影。杨思宇 供图
7月5日,带着对“国之重器”的向往,以及探寻大坝与生态共生密码的期待,实践团奔赴三峡大坝。站在观景平台,巨坝横锁长江、碧波奔涌向前的壮阔景象直击人心,民族智慧与工业力量交织的震撼,让每位成员深切感受到大国工程的磅礴气场。
图为实践团成员及指导老师参观三峡大坝。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做“中国的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小实验。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内参观大坝模型结构。杨思宇 供图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生态教育则是培育未来生态守护者的关键。在秭归县开展暑期学堂,是将生态理念融入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7月14日,实践团联合茅坪镇金缸城村暑假爱心托管班,开办生态主题暑期学堂。课堂上,结合时事中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传授生态知识,讲解长江流域生态现状、本地动植物保护等内容;实践团成员还组织环保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参与垃圾分类、植树护绿,让生态理念在实践中扎根,助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爱心托管班开展生态讲座。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们画出“心中的生态家园”。杨思宇 供图
图为生态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杨思宇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茅坪镇金缸城村杜桂主任及爱心托管班合影。杨思宇 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实践团队以秭归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纽带,探寻长江岸线治理的实践密码,触摸屈原故里“绿色为底、文化为魂”的发展脉络,用青春脚步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员们在与当地群众的交流、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深化了对生态保护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解,在知行合一中锤炼了本领、增长见识,深刻体会到秭归的绿色发展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守护,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深入秭归,方知生态之美与文化之厚的交融共生;躬身实践,才懂青年担当与时代使命的同频共振。(闵艺文 葛玉兰 杨缘缘 杨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