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烟台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如畾贯耳实践队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任务要求,以“基层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为主题赴日照市莒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调研+普法"双主线,为新时代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锚定时代命题,组建专业实践团队
为精准瞄定基层需求,团队提前两个月启动调查工作。结合学院法学、新闻学等专业特色,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共同商议,将“基层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确定为核心主题。
前期筹备阶段,团队成员围绕调研方向反复研讨、多轮打磨调研提纲,经过综合考量将莒县确定为核心调研地点。为确保实践顺利推进,团队第一时间与莒县团县委取得对接,详细沟通调研计划、需求支持及合作细节,为后续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搭建了稳定的沟通桥梁。
(图为实践队出征仪式合照 朱新萍供图)
多维调研探实情,解码基层权益现状
实践队以问题导向切入,通过“联动+走访+深研”三维模式,摸清莒县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现实图景,这既是对新时代“问需于民”工作方法的践行,也是精准普法的前提。
团队首先走进莒县妇联,以座谈会的形式联动基层妇联组织,系统掌握当地在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的工作成效与痛点。“基层普法最忌‘大水漫灌’,必须知道群众缺什么、盼什么。”县妇联权益部部长的话,让队员们明确了调研方向。
(图为团队成员与莒县妇联交流相关工作 张婧茹供图)
随后,实践队兵分多路展开全域调研:在文心广场上,队员们与市民面对面,收集对婚姻家庭权益、儿童安全教育的认知数据;在莒国古城里,聚焦文旅场景中妇女就业保障、儿童消费安全等新问题;在浮来山街道前菜园村、城阳街道西关社区等6个村(社区)里,队员们在田间地头与留守妇女聊土地权益,在社区服务中心探讨校园欺凌预防,在商户家中倾听家庭教育的法律困惑。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莒国古城发放调查问卷 李佳欣供图)
线上线下同步收集的百余份数据,不仅勾勒出城乡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需求差异,更精准定位了普法的“靶心”,这正是新时代基层治理中“精细化”理念的生动实践。
学习榜样力量,汲取时代实践智慧
在探寻权益保护路径的过程中,实践队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既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温情托举。
团队专访了“中国好人”、莒县福利服装加工厂厂长辛兴芬,从她20余年助残扶弱的故事中寻找答案。从带动200余名残疾职工就业,到资助残疾职工子女学业,再到推动女性职工职业发展,辛兴芬用行动诠释了“企业要做妇女儿童保护伞”的担当。“法律条文是底线,而人心的温度才是让权益落地的关键。”她的话,让队员们读懂了新时代“社会协同”在权益保护中的重要性。
(图为“中国好人”辛兴芬带领队员参观残疾人自强基地 陈天娇供图)
在前菜园村,“党建+网格化”模式让队员们看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力量。通过支部委员牵头、网格员入户,村里的“妇女议事会”化解了多起家庭矛盾,“家门口的普法站”让法律知识触手可及,“妇女议事会”让妇女在乡村治理中拥有了话语权。这种将权益保护融入日常治理的实践,正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法治示范村”前菜园村 刘佳文供图)
精准普法落地,践行时代民生使命
基于前期调研与学习所得,实践队将成果转化为精准普法行动,让法治阳光真正照进乡野,这是对新时代“我为群众办实事”要求的直接回应。
在青岛路社区开设的“反校园暴力”普法小课堂上,队员们通过情景剧演绎、法治小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会自我保护;在法律咨询台前,法学专业队员耐心解答居民关于劳动保障、未成年人抚养权的疑问,分发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手册》被争相领取。
从“单向宣讲”到“互动体验”,从“泛泛而谈”到“靶向供给”,这场普法行动跳出了传统模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律知识“活”起来。正如队员们所说:“新时代的普法,要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基层,才能打通权益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图为实践队员在法律咨询台值班 禚越供图)
基层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不是孤立的法律课题,而是新时代法治社会建设、民生工程推进的重要一环。从对接政策需求到回应群众呼声,从学习榜样经验到创新普法形式,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打磨调研成果,让“乡野间的普法薪火”持续燃烧,让更多妇女儿童在法治阳光下绽放芳华。(烟台理工学院:陈天娇 刘佳文 禚越 李佳欣 张婧茹 朱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