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津村在华发展路径解析:“收购”并非外企唯一参与模式

2025-08-27 14:05:40   来源:恩施新闻网

在中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外资企业的参与始终引发高度关注。日本汉方药企业津村,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其业务拓展方式主要聚焦于产业链的源头建设与协同合作。相较于资本控股收购,其更注重在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和科研协作中的长期投入,这种布局策略,或可为外资参与中医药产业提供另一种观察视角。

在中药材种植端,津村与地方政府、合作社与广大农户合作建立药材基地,共同推进种植标准的落地。围绕大黄、人参、苍术等道地药材(指产在特定地域、经中医药临床长期应用优选、知名度较高的药材),津村应用并推广其基于WHO指南自主建立的“津村药材GACP”(药用植物种植和采集质量管理规范指南),推动传统向现代转型、质量与效益平衡。与此同时,农户们收获了持续的技术指导和稳定的收入渠道,产地则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种植能力,提升了中药材的品质与产量。而津村,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高质量且可持续的原料供应,实现了“农户增收、产业提质、企业获益”的多方共赢局面。

面对中医药领域长期存在的“好药难溯源”问题,津村将其在汉方药领域积累的质控经验引入中国,启动生药可追溯体系,结合中药材的独特性,与本土合作为中药材从土壤检测到种植密度、从采收时机到加工工艺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了一套适用于本土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以人参为例,津村在保留其传统的道地属性基础上,又融入了针对土壤改良、合理施肥、绿色防治、采收优化等规范,不仅实现人参药材的无公害化,更有效提升了药材和药品的安全和稳定性。

在科研环节,津村也与中国科研机构、高校及产业链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比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各部门开展甘草、苍术、大黄、人参等中药材人工栽培与野生资源保护的技术难点研究;与科研院、高校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采用“企业主体,联合高校,协同攻关”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黄芪等三品种规模化无公害种植项目”,攻克了制约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与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研发的高酸甘草种植技术,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津村更将该技术无偿提供给国内企业使用。

整体来看,津村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体现出外资企业在中医药产业中可发挥的积极作用。这类基于长期主义的协作实践,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标准建设、质量提升与技术转型等关键环节的完善,也为产业在开放环境中探索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带来启发。未来,随着更多像津村这样的企业加入,相信中医药能够借助内外多元力量,构建更加协同的高质量发展生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