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科普强则民族强。”为响应这一重要指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北京科技大学科延科普实践团深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基层,开展为期多日的科普实践活动,覆盖社区全龄群体与学校青少年,既以专业服务为当地科普教育注入青春活力,更以文化为纽带筑牢民族团结根基,切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为缩小区域教育差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青年力量。
实践团秉持“促进教育公平化、缩减教育差异”理念,构建“社区+学校”联动、全龄段覆盖的科普服务体系,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在春粮社区,面向累计100+名幼儿设计趣味物理实验,开展地理课堂,手工专项活动,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魅力,播撒科学种子;在阳光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反诈科普,通过典型案例剖析、防骗技巧演示,帮助老年人提升风险辨别能力与防范意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科普服务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走进当地高中,结合高考需求与学科前沿发展,围绕全部学科重难点设计拓展课程,既强化学生对高考考点的理解,又讲解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激发高中生探索更高层次科学知识的热情;以珲春科技馆为核心阵地,面向初中生开展为期五日的系统化科普,围绕物理、材料、数学、生物等领域设计特色课程,累计接待参观者约300人次,同步依托展厅展品开展实践教学,让课本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该科技馆科普活动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受到当地电视台采访与报道,进一步扩大了科普影响力,成为高校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立足延边州朝鲜族聚居的地域特色,在珲春科技馆科普中深度融入民族文化,以科学为桥激发民族情感共鸣。课程设计围绕朝鲜族传统建筑、饮食文化展开,解析朝鲜族民居朝向与采光、保暖设计的热学原理,讲解打糕制作中捶打发力的物理变化、米酒发酵的生物机制,让初高中学生在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生动应用。这种“科学+民族文化”的科普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让“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科普教育全过程,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科学活力,彰显了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显著优势。
为精准掌握基层科普需求,实践团遵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同步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向社区居民、初高中师生发放问卷,与社区干部、学生本人面对面访谈以及线上问卷等形式,系统调查延边州县域地区教育发展及科普工作现状,深入了解不同群体在科学知识学习、科普活动参与等方面的需求与困惑,全面梳理出当地科普实践机会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为后续科普工作优化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要求。
以创新思维破题、以合作意识聚力,实践团践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通过多维度联动探索科普模式新路径。团队主动与晋韵食光小队围绕科普主题选择、受众需求匹配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分享低龄科普秩序管理、初高中科普内容设计、调研方法优化等实用经验,在思想碰撞中优化科普服务方案;联合孟子居团队举办“球形无人机:科技赋能农业新篇”线上宣讲会,解析无人机物理原理与助农应用,吸引100余人参与线上学习,搭建起科技与农业沟通的桥梁。这种跨团队协作、多资源整合的做法,既展现了实践团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更推动科普服务从“单一输出”向“多元联动”升级,为基层科普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青年方案。
此次实践有效激发了基层群众的科学兴趣与风险防范意识,生动诠释了“青年要自找苦吃”的成长箴言。团队通过多样化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走进社区、扎根校园,在幼儿心中种下科学种子,为初高中学生打开探索前沿知识的窗口,帮老年人筑牢反诈安全防线,更以文化融合科普的形式厚植民族团结情怀,切实为区域科普事业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新动能,为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在基层的落地见效添砖加瓦。
未来,深化科普服务,进一步优化“科学+民族文化”的特色科普模式,完善“社区+学校”全龄段科普内容设计,加强与社区、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以更扎实的行动推动基层科普常态化、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