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侠义人格的形成与当代人的价值建构——以“射雕三部曲”男主人公为例

2025-08-25 09:28:44   来源:今日热点网

从古至今,侠义品质始终是中国人血脉里的价值底色。本文深度剖析“射雕三部曲”中的男主人公——郭靖、杨过、张无忌的侠义人格形成过程,探讨侠义对当代社会的人们,在性格塑造与价值建构中的启示。郭靖以勤补拙,在江湖历练中逐渐参透侠义的奥秘,完成从父母报仇的“小我”向家国情怀的“大义”的转变,诠释侠义人格中的责任与坚守;杨过从叛逆走向觉醒,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认清真相,重塑自我,精神得以升华;而张无忌饱受苦难与背叛,身处困境却始终向光,生动践行着包容与超越的侠义人格。于当今社会,青年应以三人为向标,在深陷优绩主义,面临规训,或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时刻,认清自己并胸怀天下,在复杂与纷扰中守住底线,在看清社会后仍然存一份善良,持续完善个人价值的建构。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民间社会一直存在着游走于官僚体制和精英集团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价值之外的民间价值体系,这个“亚文化”寄托着更广大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理想人格。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曾言:“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1]一百年多前,梁启超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进一步阐发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2]金庸先生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通过大侠郭靖之口道出:“侠之小者,行侠仗义,劫富济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这些都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人崇尚的侠义人格。

金庸武侠小说中,早期几部特色尚不明显,后期如《鹿鼎记》则走向“反武侠”,中期几部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侠义精神。本文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三部著作为例进行分析,这三部作品因情节脉络、人物序列与精神内核一脉相承,被并称为“射雕三部曲”,三部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郭靖、杨过、张无忌,闪耀着同一种光芒——根植于民间社会灵魂深处的“侠义”。这种共通的精神底色,在各自不同的性格禀赋、时代环境与人生淬炼中,建构出三种侠义人格,对当代青少年人格精神有启示价值。

一、责任与坚守:从“小我”走向“大我”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对侠义精神的完美诠释,郭靖担起这八个大字,历经了常人难以跨越的坎坷与风雨。他从小除了体格健壮外,资质鲁钝,说话也很晚,跟江南七怪练武十多年,进步甚微,可见他并非天赋异禀;但他为人忠厚,诚实守信,所走之路总是一步一脚印。幼年时,母亲便教导他“不可欺辱弱小、不可背信弃义”,在草原生活与成长的那些年,又赋予了他惩恶扬善、重诺轻生的性格品质,朴素的侠义本色已悄然萌芽。

少年郭靖重返中原,一路幸遇良师,从江南七怪到洪七公,从老顽童到一灯大师,他始终虚心求教,真心待人,勤练武功,坚信勤能补拙的道理;他与黄蓉携手,共度江湖中的一切险阻与磨难,锄强扶弱,守护正义。在恩师与爱人的教导与点拨下,郭靖逐步完成“江湖小义”到“天下大义”的蜕变,由为父母报仇的“小我”,转向家国情怀的“大我”,参悟了真正的“侠”是于乱世中守护百姓的责任,由单纯反对成吉思汗西征中的疯狂屠戮,到领悟洪七公的堂堂正正的大侠风范,终于达到了于家国生死存亡之际始终坚守使命的人格转化。襄阳城老百姓口中的“郭大侠”,生动地诠释了何为责任与坚守,这种对集体命运的承担与奉献,正是由旧派武侠转向新派武侠,由单纯的“义侠”“豪侠”转向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侠”,在精神人格上终于与主流价值观接轨。

当代青年人常陷入“内卷式焦虑”,在暗戳戳的竞争里、在功利化的追逐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在优绩主义裹挟的时代浪潮里,我们是否忘记了询问自己的内心。郭靖拒绝成吉思汗的封王嘉奖,因为他明白侵略即违背了守护百姓的初心;他镇守襄阳十数载,这是他早已认定守城不是为了功名。因此,我们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时,不必被“热门”“高薪”等精致的利己主义绑架,而是真正的明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始终坚守自己,时刻反问自己,在定位自身的同时,为国为家承担一份自己的责任,展现“侠之大者”在当代社会的印记。

二、叛逆与觉醒怀疑重建自我

杨过的侠义人格的形成更多的是在质疑、叛逆中重建自我。他自幼父母双亡,流浪江湖,底层社会人格特征最明显。青少年时期,在桃花岛上,他质疑黄蓉对他和武氏兄弟教育的厚此薄彼,之后在终南山,他又拒绝了全真教的刻板规训,只有在古墓派中,他感受到了小龙女的真正的关爱。

青少年时期的杨过一直是个反叛少年,他质疑江湖的正邪二分,质疑成人社会的种种规则,却在浪迹江湖中逐渐明白,真正的自我不是对既有规则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比较、审视、抉择中明确自己,找到真正值得守护的价值。后来,杨过寻找小龙女时,在嘉兴铁枪庙中,听到了柯镇恶与侯通海等人的对话,终于得知当年郭杨两家的恩怨情仇,以及他父亲杨康认贼作父的种种卑劣过往和真正死因,精神获得升华,之后,他委托柯镇恶将丘处机所立的墓碑撤去,换上新的石碑。这对于杨过的人格成长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当代青年身处多重规训之中,家庭的期待、社会对成功的设定、网络舆论的裹挟,常让人在“该做什么”中丢失了“想做什么”。杨过对于侠义人格的塑造,让人们懂得,青春期“叛逆”的价值并不在于“叛逆”本身,而在于通过“叛逆”看清前进的方向。他骂柯镇恶“老瞎子”,是因为柯镇恶不问缘由便认定杨康之子必是坏人;他拒入“正道”,是因为看透包括全真教在内的某些“名门正派”的虚伪言行。他以超脱的天性,冲破世俗的束缚,历经曲折悲欢与苦涩凄凉,他与师傅小龙女的爱显得孤傲倔强、惊世骇俗。在绝情谷,生性狂放的杨过历经江湖磨难,苦苦坚守等待十六载,期间不断精进武功,磨砺品性,偶遇神雕,又经断臂之殇,自创黯然销魂掌,每一招一式都诉说着他的成长,最终身居“西狂”,以“神雕大侠”之名流传于世。他从只在乎小龙女的个人“小爱”,到击杀蒙古大汗的家国“大义”,完成了从小我叛逆到大我侠情的升华,既不盲从规则,也不困于自我,这恰恰反映了由青少年到成人世界的主体价值的成熟与蜕变。

对当代青年而言,杨过的侠义人格建构过程点醒人们,不必总被“标签化”定义,亦不必总被种种外在规则“训诫”,身为有主体精神的个人,可以去质疑、去审视周遭的种种噪音。真正的个性是在独立思考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哪怕与世俗期待不同,只要守住“不伤害他人、不背弃良知”的底线,便是对内心最好的守护。

三、包容与超越:于苦难保持积极心境

张无忌的人格成长之路可谓被重重苦难包裹,却始终向光。幼年张无忌跟随父母、义父,在冰火岛度过儿童时光,几乎与世隔绝。回归中原后,他亲眼目睹在江湖各派的逼迫下,一日之内,父母双双自杀身亡。初入江湖的少年,深受体内寒毒的折磨,遭受各路江湖人物数不尽的欺骗,但他却始终怀揣着对这个世界的体谅与宽容。他铭记伤害的教训,却没有让仇恨意消磨自己;他懂得保持警惕,却仍对世界敞开心门。凭借于苦难之中磨砺出的韧性,他历遍江湖,习得九阳真经、乾坤大挪移、太极拳剑等绝世武功,青年时期已有登顶的战力,但他仍能既往不咎,化解一次次的江湖仇杀,消除各门派之间的隔阂,时刻践行着江湖大义。有人说他性格优柔寡断,而我看到的却是他随和善良,处事淡然,侠义为怀的广大心胸。

张无忌的成长经历传达的正是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仍能守住自己初心的清醒。如今的青年可能会遭遇职场上的背锅,亲友们的误解,心浮气躁的火焰会催生人们受伤后越发的敏感多疑,对外界充满敌意,但张无忌懂得用他的体谅感化周遭一切,用留有余地的善良收获更多人的支持与信任。这不是软弱,不是妥协,而是保持自己不被恨意定义的人格底色,是当代社会中最具智慧与力量的生存法则。

从某种程度上讲,侠义的本质是“成为更好的人”。郭靖、杨过、张无忌的人格成长并不只是展现历遍江湖的潇洒和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豪情,更是教导人们学会一步步认清自己的思想。侠义不在仅江湖,而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里。所谓的“侠”,是在复杂与纷扰中守住底线,在看清社会后仍然存一份善良,守住人生价值的坐标,拨云散雾,守得云开见月明。

四、结语

陈平原教授曾评论道:“一个民族过于沉溺于侠客梦,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就是时代过于混乱,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要不就是个人愿望无法得到实现,只能靠心理补偿;要不就是公众的独立人格没有很好健全,存在着过多的依赖心理。”[4]金庸武侠世界的建立,其当代意义更在于公众独立人格的建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郭靖、杨过、张无忌三人侠义人格的塑造经历,看似是武侠世界的传奇,实则暗合了个体在复杂社会中寻找价值坐标的永恒命题。对当代青年而言,这种侠义早已超越江湖恩怨,转化为在信息透明化和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时代里,如何设定自我、关照世界的精神向标。虽然武侠时代及其世界已然远去,但是侠义人格对历代中国人是有重要影响的,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建构也有借鉴作用。

作者:田晴文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84-3185.

[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9-10.

[3]   金庸.射雕英雄传[M].广州:广州出版社,2022:488.

[4]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19.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