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为先书院“清马先声”实践支队前往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市,通过高层对话、校企参访、实地考察与华社交流等多元形式,系统梳理了古晋原住民文化保护的实践经验,在跨文明互动中深刻体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生命力。
高层对话:备受肯定的族群政策
砂拉越州囊括了27个族群。达雅族、马来族与华族等族群和睦共生、协同发展,其背后离不开州政府科学的族群政策的支撑。支队先后与砂拉越州副总理拿督阿玛沈桂贤医生、古晋南市市长拿督黄鸿圣及中国驻古晋总领事邢伟平深入交流,解码砂拉越族群治理的宏观思路:沈桂贤强调移民自主权对社会稳定的基石作用,黄鸿圣分享古晋推动族群平等、共促发展的治理经验,邢伟平则解析族群历史渊源与分布现状,高度肯定当地促进族群团结的努力。一系列对话让支队全面掌握族群政策的实施背景与成效,理解了砂拉越快速发展的族群根基,而这种多元一体、共治共享的治理实践,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区域治理中的鲜活落地。
校企参访:多方努力赋能原住民经济发展
黄鸿圣在交流中提及,政府通过出台企业专项措施保障各族群平等就业,如要求企业设立基金开展员工技能与语言培训、尊重各族群生活习惯及传统节假日等。此外,砂拉越和古晋政府更有多类举措助力原住民经济提升,这一情况在支队的校企参访中得到充分印证。为深化对原住民生活的学术认知,支队走进砂拉越大学婆罗洲研究所,与师生探讨原住民研究课题,同时分享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推动跨文化学术对话;在砂拉越生物多样性中心,支队了解了中心促进植物资源经济效益转化的探索与成效;在中国港湾古晋红线项目施工现场,支队从项目负责人的介绍中感受企业对各族群员工的细致关怀。各方协同赋能原住民发展的实践,不仅展现了经济领域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智慧,更让支队直观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缩小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实践力量。
支队成员在婆罗洲研究所与其师生讨论有关当地文化的研究项目
实地考察:揭开原住民生活的面纱
实践期间,支队多次深入原住民住地、博物馆与文化村,以实地走访的方式获取对原住民生活的直观认知与鲜活印象。实践首日,支队前往婆罗洲文化博物馆,从历史维度初步构建砂拉越文化认知框架。随后,支队走进砂拉越文化村,细致考察长屋建筑结构与传统生活习俗。支队还前往安娜莱斯(Annah Rais)长屋,深入了解了达雅族的文化传统与饮食特色,深化对达雅族聚落组织形式的理解。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支队成员触摸到原住民文化的独特温度,更让大家深刻意识到,尊重文化多样性、守护文明差异性,正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核心要义,唯有珍视不同文明的独特价值,才能筑牢命运与共的文化根基。
支队成员学习特色乐器沙贝琴的制作与演奏
华社交流:感受发展中的华社力量
华族在砂拉越总人口中的占比约20%,是当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华人社团(华社)作为华人发声的关键渠道,在助力原住民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支队拜访了古晋中华中学校友会,与会长拿督黄国辉一行交流。据介绍,砂拉越223所华文小学中,非华裔学生占比达39%,较马来西亚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充分体现了原住民家庭对华文教育的认可与信赖。黄国辉还介绍了砂拉越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原住民接受华文教育的具体情况,以及华文独立中学面临的文凭认可度不足等挑战。此外,支队走访了古晋中华小学第四校,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实地观察学校在改善教育资源、接纳原住民学生方面的努力,同时通过座谈了解到该校面临华裔生源减少、学生总数逐年下降的压力。尽管华文教育的推广仍存在困难,但古晋中华中学校友会与华文中小学始终坚持为原住民提供优质教育机会与平台,并逐步获得了认可。这种跨越族群、以教育促融合的实践,不仅为原住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以教育共融、文化搭桥的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与共、携手同行的价值追求,为多元文明共生搭建起坚实的教育纽带。
支队成员与古晋中华中学校友会的代表在座谈后合影
此次实践恰如一面镜子,支队不仅透过对砂拉越原住民族群文化的深入调研,洞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同时也通过探究当地政府促进族群和谐的举措,映射出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路径。作为清华大学首个赴东马来西亚实践调研的支队,“清马先声”支队不仅读懂了原住民文化的精髓,更以青年特有的视角,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探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展望未来,支队将会持续以脚步丈量文明厚度、用对话编织友谊纽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充满活力的青春力量。
图片提供者:清华大学为先书院 夏仲豪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