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活化千年文脉,助绘乡村振兴

2025-08-24 16:47:43   来源:财讯网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文化重要发祥地,长汀的青石板路间藏着千年汀州的记忆,也正迎来一批 “归雁”—— 越来越多青年带着在外的经验与热忱返乡,在非遗传承、文创开发、文旅服务中寻找自身价值,为古城文化注入新活力。2025年8月17日,龙岩学院 “数字‘汀’航新程,乡村振兴人才‘雁归来’” 暑期实践团队深入长汀,通过调研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聚焦返乡青年群体,以调研赋能、技术助力,与返乡青年共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探寻乡村发展的新思路与新机遇。

图为龙岩学院社会实践队大合照

“最初是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回来,却没想到成了家乡文创的‘追光者’。”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了设计师郭鸿舟的返乡故事是始于一场意外的家庭牵挂。在访谈中他提到因父亲病重和一次偶然参与的设计比赛让他改变了人生轨迹,更让他看清长汀文创领域 “人才空窗” 的现状:“很多好文化就摆在那儿,没人好好挖掘、好好传播。”这份发现,叠加家族三代从事文化产业的渊源,让郭鸿舟下定决心留下。

在访谈中,郭鸿舟强调,文化传承从不是 “守着老物件”,而是要让传统与当下对话。 如今,他将个人设计理念与家族文化积淀结合,把长汀 3 项国家级非遗、10 项省级非遗融入 “长汀” 二字设计,让冰冷的文字成为承载古城记忆的文化符号,冰箱贴、民宿装饰、大型活动展示中,这两个字成了长汀的 “活名片”。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设计师郭鸿舟交流

告别郭鸿舟老师,实践队前往“众艺馆”进行调研活动。“众艺馆”是一个集合了众多传统技艺体验的场馆,如扎染、漆扇、书法等,店主有着独特的经营理念。“我希望这里是一个可以让来访者随心做自己事情的地方,先疗愈自己,再疗愈别人。”店主分享道,这也是他返乡创业的初衷之一。交谈中,店主还提到,店铺周边有许多从外地返乡的青年开店,他们经常一起向老前辈们学习经验并交流分享。然而,现如今许多人因场地租金持续上涨、缺少政府支持等原因选择离开,他坦言这样的生存困境让他们都感到十分苦恼。

在访谈中,实践队成员们也看到了众艺馆店长在 “抱团” 中寻找力量。他所在的文化街,曾聚集着从海南回来做黄花梨生意的、从福州回来的职业画师、从四川回来的意石雕刻师,大家常聚在一起喝茶聊手艺,“以前整条街都是手艺人,后来因为没补贴、房东涨租,走了不少人,但剩下的还在坚持”。即便面临 “生意时好时坏” 的现实,他仍拒绝批量批发:“我们的东西都是手绘、手作,懂的人自然知道价值,慢慢来,总能遇到同频的人。”

图为众艺馆

在调研中,实践队还采访了“那家”餐饮店的店主。店主向队员们倾诉了当前经营面临的困境。“地理位置和宣传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店周边没有知名景点,宣传力度也不够,目前的游客大多是本地人和学生。”店主无奈地说。不过,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有着明确的规划:“我们目前计划先提升品质,稳扎稳打,做好干净餐饮,等未来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再考虑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实践队队员们认真记录着每一位受访者的心声,他们深知,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实践队员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看到了返乡创业人士在乡村发展中的努力与坚持,也了解到他们面临的困难。我们希望能将这些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实践队辅助发放调查问卷

如今的长汀,青石板路上,既有郭鸿舟们奔波于非遗工坊与设计桌间的身影,也有高校学子穿梭调研的脚步;既有众艺馆里陶轮转动的沙沙声,也有 “那家” 小店飘出的饭菜香。这些不同轨迹的 “归雁” 与 “助飞者”,正以各自的方式,让千年汀州的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留下来,不仅是为了家乡,也是为了自己 —— 在这里能做有意义的事,能看到文化活起来的希望。” 郭鸿舟的话,道出了许多返乡青年的心声。而随着高校力量的加入、政策支持的完善,未来的长汀,或许会有更多青年归来,以文化为笔、以创新为墨,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温丽娜 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