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学院“视界领航者”小分队:聚焦视障群体,照亮出行之路

2025-08-24 16:45:10   来源:财讯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导盲眼镜作为帮助视障群体出行的新兴科技产品,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为深入了解智能导盲眼镜的市场现状、用户需求以及大众对视障群体的了解程度,国际学院“视界领航者”小分队于7月2日至7月9日在苏州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研活动。

前期准备:深入洞察,开启调研征程

在前期准备阶段,国际学院“视界领航者”的小组成员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学术文献、行业报告,对智能导盲眼镜领域形成了深度认知:其技术发展主要历经三个阶段,分别为以日本红外测距眼镜为代表的雏形探索期;以美国OrCam公司的MyEye为代表的技术整合期以及以国内“启明眼镜”为代表的智能迭代期。针对目前国产智能导盲产品如深圳“智导视”、杭州“光语”等品牌,小组成员通过调查研究产品的优劣,提出了可提升设备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等技术优化的实践方案,并通过访谈、与相关机构联系、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形式来开展此次实践活动。

实地体验:运用感官,感受盲人视角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视障群体的日常生活,国际学院“视界领航者”小分队选择前往苏州桐泾公园盲人植物园进行实地学习与体验。苏州桐泾公园盲人植物园是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园内种植了可触摸感知的特色植物,并设有盲道引导系统和辅助解说设施,能真实模拟视障者的日常活动场景。

在盲人植物园中,小组成员观察到左丘明、路易·布莱尔和黄乃三位历史上著名盲人的浮雕,通过背后的介绍了解到:左丘明在失明后仍著述《国语》,开创了盲人通过文字传承文明的先河;路易·布莱尔发明盲文,为全球视障者搭建了系统性的知识获取桥梁;黄乃则结合汉语特点改良盲文体系,让汉字文化能被视障群体有效感知。实践期间,小组成员分组蒙眼体验园内无障碍设施,伸手触摸植物纹理、细嗅花朵芬芳、聆听风声鸟鸣,以视障者视角感知世界,深切体会到“触摸”“聆听”等非视觉感官对环境认知的关键作用——这让他们意识到,当下主流智能导盲眼镜虽侧重障碍物识别,却常忽略视障者对“环境细节”的需求:比如蒙眼时视障人士能通过树叶触感区分乔木与灌木,而现有产品仅提示“前方植物”;听声辨位时能大致判断声源距离,而设备语音反馈多局限于“左/右方障碍”,缺乏“3米外花丛”“1米处树干”等具象描述。此外,小组成员们表示蒙眼行走时对“空间安全感”的依赖,也暴露了当前主流产品的不足:多数设备依赖语音瞬间提示,缺少类似“持续震动+渐进强度”的空间预警,在复杂环境中易让用户陷入慌乱。这些体验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智能导盲工具不应仅停留在“避障”层面,更需贴合视障者的感知习惯,将“精准细节描述”“多维度感官联动”融入功能设计,才能真正缩小技术与现实需求的差距。

问卷调查:广集数据,剖析市场现状

为全面获取用户反馈、市场信息及大众认知,国际学院“视界领航者”小分队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线上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发放,线下在视障人群活动场所、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投放,覆盖18岁以下至5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人群。问卷围绕视障群体出行难题、智能导盲设备认知与需求等核心问题展开。数据显示,97.14%的受访者认为视障人士出行困难主要在于道路障碍物多如盲道被占、路面不平,88.57%指出交通设施使用不便如过马路难、乘坐公共交通困扰;对于视障人士出行安全的依赖,94.29%认为主要依靠自身辅助工具,71.43%提及社会帮助与支持及家庭照顾与陪伴;在智能导盲设备方面,仅5.71%的受访者非常了解, 74.29%认为其研发和推广非常有必要。通过此次调研,团队发现视障群体在障碍物识别和道路方向判断上存在较大困难,且实际使用智能导盲眼镜的比例较低,同时部分受访者期望设备增加更多个性化功能,提高稳定性和准确性。这些数据为后续智能导盲眼镜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团队更清晰地认识到满足视障群体实际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通过本次调研,小组成员深刻认识到智能导盲眼镜在改善视障群体出行状况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比如需重点突破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提升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同时优化算法,实现更精准的障碍物距离、类型判断;还应增加个性化功能,如根据视障者不同使用习惯定制语音播报语速、震动反馈强度等。团队成员经过讨论表示在推广层面,可开展多维度活动,比如联合社区举办智能导盲眼镜公益讲座,邀请视障者现场体验并分享使用感受;与眼科医院、盲人学校合作设立体验点,让视障群体及其家属深入了解设备优势;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科普视频,展示智能导盲眼镜在实际场景中的使用效果,提高大众认知度。成员们期待未来社会各界能加大对智能导盲眼镜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让科技之光真正照亮视障群体的出行之路。(张涵漪 陆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