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但我国居民口腔疾病高发且治疗滞后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5 岁儿童乳牙龋患率高达 71.9%,12 岁儿童恒牙龋患率 34.5%,而这两类群体的治疗率均不足 20%;中老年人的牙周病患病率更是超过 90%。为改善这一现状,2025 年 7 月至 8 月,河南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学子们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在河南省多地开展 “‘益路童行,齿守一生’—— 全龄段口腔健康暑期志愿服务” 项目,用专业知识和青春活力为全民口腔健康添力。
作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学子,团队深刻意识到,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是提升全民口腔健康水平的关键。当前,不少口腔健康宣传存在形式单调、缺乏互动性等问题,难以吸引公众主动参与。为此,该项目以 “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教育” 为核心,依托权威医学指南和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的科普资源,针对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四类人群的不同需求,打造精准化、趣味化的科普服务,向各类群体普及专业的口腔健康知识,助力提升全民口腔健康素养。
精准服务中老年,科普宣讲显实效
团队成员来到开封市西苑社区后,为当地中老年居民精心筹备了一场紧密贴合日常生活的口腔健康科普活动。
这场宣讲以一段家庭情景短剧作为开场,剧中鲜活地展现了牙痛影响正常吃饭、口臭给社交带来不便等生活场景,很快就让在场的中老年朋友们产生了共鸣。接下来,团队详细讲解了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应对牙齿敏感的小窍门、假牙的养护方法以及口腔黏膜的健康保护等实用知识,既能让平日里忙碌的中年人学到科学的护牙办法,也帮助老年居民纠正了 “人老了就该掉牙” 的错误想法。
讲解过程中,团队穿插了社区里发生的真实事例,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同时用简单易懂的话语,把假牙清洁的标准步骤讲清楚,引导中老年群体一起树立 “年纪越大越要爱护牙齿” 的正确观念。此次活动没有采用单一的 PPT 讲解方式,而是创新性地加入了 “答题赢奖品” 环节。当 “牙齿容易得哪些病?”“活动假牙每天需要泡多长时间?” 等问题提出来后,居民们都积极参与答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不仅让大家记住了重要的知识点,还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活动最后,团队给参与互动的居民分发了口腔清洁用品,让这份贴心的关怀真正落到了实处。
创新形式引共鸣,青少年课堂乐趣多
团队接着去到了南阳市,走进当地的中小学校园。依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性,他们策划了专属的口腔健康科普活动,让原本枯燥的知识讲解变成了充满欢乐的课堂:
针对青少年群体,团队设计了“牙齿健康小讲堂”。通过播放趣味卡通短片,向孩子们介绍乳牙更换、蛀牙形成等知识;与此同时,还组织了“刷牙挑战赛”互动游戏,孩子们拿着仿真牙齿模型和小牙刷,在志愿者的示范指导下学习巴氏刷牙法,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正确的刷牙方式。现场还免费为孩子们提供涂氟服务,为乳牙健康增添了一层坚固的保护。
此外,考虑到青少年在青春期面临恒牙生长、牙齿矫正等需求,团队还设置了“口腔知识惊喜盒”竞猜活动。惊喜盒里藏着智齿生长常识、牙套清洁方法等内容,同学们通过抢答获得开启盒子的机会,答对的人能换取护牙礼盒。这种形式既符合青少年的兴趣偏好,又能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口腔健康知识,逐渐养成自主维护口腔健康的习惯。
河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学子凭借专业知识,将复杂医学内容转化为通俗语言,现场解答各类口腔疑问,赢得好评。项目负责人张文彬表示,将持续聚焦青少年与成年群体,通过校园与社区宣讲惠及更多人,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未来,团队将以更精准的分龄化服务为核心,持续深耕社区与校园两大阵地:一方面,针对中老年群体深化牙周病防治、义齿保养等实用知识的场景化宣讲,结合季节高发口腔问题推出专题科普;另一方面,为青少年群体开发更多如 “口腔健康实验室”“护牙小侦探” 等沉浸式互动项目,让趣味科普走进课间、融入生活。同时,进一步升级线上传播矩阵,通过直播答疑、虚拟仿真护牙演示等创新形式,打通 “线下体验 — 线上学习 — 家庭实践” 的闭环。团队将以志愿服务为纽带,让口腔健康科普从阶段性活动转变为常态化民生服务,用专业力量守护全龄段人群的口腔健康,为构建健康中国的基层防线注入持续动能。(供稿人 李鹭 陈白玉 苏桐瑶 张文彬 李宛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