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资 > 资讯

妙手生花入乡小——安徽师范大学手工课播撒创意

2025-08-24 16:13:53   来源:财讯网

乡村孩子的成长新花样,藏在课本外的何处?手工课成“魔法钥匙”——安师大实践团队走进徐郢小学,以四类主题手工课堂赋能学生成长。

团队在徐郢小学前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严文佳 提供)

为了以实践教学推动乡村儿童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5年7月1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阜阳临泉“筑梦未来”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当地徐郢小学,实施系列创意手工课程。团队成员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环保实践、创意制作、文化传承、劳动教育四类主题手工课堂。

学生与扭扭棒麦穗作品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刘雨欢 提供)

蛋托变形:环保理念具象化实践

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团队成员朱雪婷执教《蛋托变形记》课程,以“变废为宝”为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认知蛋托材质与用途。实践环节中,学生通过剪裁、涂色、拼贴等方式,将废旧蛋托转化为动物、花卉等创意作品。

创作完成后,6名学生分享设计思路,团队成员朱雪婷同步融入环保知识讲解,阐释废弃物再生的循环利用价值。成员朱雪婷在课后说到:“环保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当看见孩子们亲手将蛋托变成独一无二的作品,环保意识早已悄然扎根——我认为这是比课程本身更珍贵的收获。”至此,课程实现环保理念从抽象认知到具象实践的转化,凸显实践育人成效。

学生专心制作蛋托创意作品(安徽师范大学 金蕊蕊 提供)

扭扭棒创作:协作能力培育载体

“老师,我的麦穗总掉‘麦粒’!”“没事,我来帮你捏紧一点!”扭扭棒手工课程上,成员朱雪婷聚焦花朵、麦穗制作,并在课前着重强调工具安全使用规范,通过实物示范与平面图示结合方式解析制作步骤。教学过程中,成员朱雪婷针对操作难点开展一对一指导,鼓励学生互助调整造型细节。

学生运用红、黄两色扭扭棒完成卷曲花瓣与颗粒状麦穗制作,课堂协作氛围显著。该课程通过趣味实践,同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团队成员帮助学生制作麦穗(安徽师范大学 刘雨欢 提供)

纸杯非遗鱼灯:传统文化展新篇

团队成员贾庆庆带来的纸杯非遗鱼灯制作教学,成为了本次手工课堂中的一大亮点。课程伊始,贾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同学们介绍了鱼灯作为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寓意,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前,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制作环节,成员贾庆庆耐心地向同学们讲解如何将普通纸杯经过裁剪、折叠、粘贴等步骤,搭配彩纸、流苏等装饰,变身成为灵动鲜活的鱼灯。孩子们全神贯注,在贾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步操作。一盏盏精美的纸杯鱼灯制作完成后,贾老师组织同学们提着鱼灯,模仿传统鱼灯巡游的场景,在教室里“游动”起来。光影摇曳间,不仅是手工技艺的展示,更是非遗文化的鲜活传承。“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他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团队成员贾庆庆说道。

学生手持纸杯鱼灯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汤蓉蓉 提供)

书签DIY:劳动教育生活化实践

团队成员陈路面向学生设计书签制作课程,以“专属阅读伙伴”为创意点,分步演示剪裁、绘画、装饰流程并引导实践。学生在卡纸上完成小老鼠、花卉等图案创作,实现劳动教育与生活需求的有机结合。

课程参与度显示,动手类实践活动对提升低年级学生课堂专注度具有显著作用,为劳动教育落地提供一定范式。

学生与创意手工书签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汤蓉蓉 提供)

系列课程结束后,学生留存的作品呈现多元创意表达,活动通过材料创新与教学方法设计,构建起“实践操作—认知提升—价值内化”育人链条。安徽师范大学学子此次实践活动,以手工课程为载体补充乡村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彰显高校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教育的功能,为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提供实践参考。

此次实践同时藏着教育的深层答案:当大学生带着创意与热忱走进乡小,当手工课成为连接认知与实践、个体与集体、传统与未来的纽带,它所滋养的,是乡村儿童综合素质的根系,是教育公平落地的生动注脚,更是“实践育人”理念在乡土间生长的鲜活样本。或许这些作品会褪色,但种在孩子们心里的创意火苗、文化自信、协作意识与担当精神,终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生长为照亮他们人生的力量,也为乡村教育的多元探索留下深刻印记。(汤蓉蓉)